在昭化区卫子镇,冯家岭村党支部副书记肖华的名字与车间里嗒嗒的缝纫机声紧密相连。她不仅是基层党组织的坚实骨干,更是卫子镇“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的负责人。从返乡创业的普通女性到带领姐妹家门口就业的领头雁,肖华用一针一线,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绣出了动人篇章。
淬炼初心:雁归故里,情系乡梓姐妹
肖华的根,深扎在冯家岭村的泥土里。高中毕业后的外出务工经历,开阔了她的眼界。2013年,昭化区创业就业的春风吹到家乡,肖华毅然踏上归途,在卫子镇场镇开办了一家水暖照明店。不久,她兼任了冯家岭村妇女主任。
几年的走村串户,让肖华与村里众多低收入妇女结下了深厚情谊。她们渴望增收却囿于家庭牵绊的眼神,深深触动了肖华。2016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心中深深扎根。2020年,肖华挑起了冯家岭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担子。也就在此时,“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招聘负责人——破解当地妇女就近就业的困境。
肖华凭借多年在外务工积累的管理经验,应聘上岗。那一刻,一名农村党员朴素的初心——助力家乡发展,在她的无私奉献中开始践行。
锤炼恒心:荆棘丛生,闯出柳暗花明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来料加工对肖华而言是个全新领域。技术空白、机器故障频发、订单不稳……缝纫机冰冷的钢铁骨架和复杂的线迹,曾让车间里弥漫着无声的焦虑。
“越是困难重重,越要迎难而上。”技术生疏?肖华虚心向老师傅请教,跟着网络教程一遍遍苦练。设备罢工?肖华自学机修,机油沾满衣裳,有时还会受伤,深夜车间里常留下她独自忙碌的身影。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因场地受限、员工技能不足、管理经验缺乏等因素,女工们辛劳1天收入仅10多元,热情迅速冷却,车间一度濒临“停摆”。
困境没有让肖华退缩。她积极向对口帮扶的浙江盛开花边厂寻求技术支持与管理优化方案;在车间角落支起简易厨房,解决姐妹们的用餐之忧;组织踏春郊游、亲子游园,温暖凝聚人心。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如及时雨:昭化区积极引进稳定订单,区妇联在车间建立“妇女微家”,镇党委组建党员志愿队,深入各村走访,解决女工家庭困难,让她们安心留在车间。
多方合力,员工的心稳了,充足的订单源源不断,车间机器欢快轰鸣。肖华敏锐捕捉市场脉搏,主动上网研究流行款式与色系,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昭化造”来料加工产品成功敲开海外市场大门。截至2020年底,车间灵活就业妇女达60人,大部分月收入超过1600元。
修炼信心:车轮滚滚,驶向广阔天地
2021年,原材料运输受阻,昭化区的5个来料车间常因“断粮”停产,员工收入锐减。一个果敢的决定在肖华脑中成型:贷款购入一辆4.2米厢式货车。丈夫二话不说,当起了“送货员”。
车轮子一转,彻底扭转了被动“等米下锅”的局面。车间出货频率从平均三个月一次提升到每月一次,物料流转大大提速,员工收入显著回升。
信心在实干中愈发坚定。在上级党委协调支持下,肖华在邻近的梅树村成功承办第二个来料加工车间,迅速吸纳了梅树、沈家阁、狮子等周边村落30余名妇女加入。今年在昭化镇天雄村又新增1个归雁幸福工坊车间。
五载耕耘,肖华负责的三个车间生机勃勃,生产产品累计170万余件,通过来料加工产业带动全区居家灵活就业人员300余人,累计发放加工费480余万元,人均创收超2500元。
走进如今的来料加工车间,缝纫机哒哒声如密集鼓点,奏响着奋斗的旋律。肖华穿行其间,或俯身指导针脚,或协调物料流转,目光沉静而坚定。她脚下的路,从冯家岭村的乡土小径延伸至广阔市场;她心中的火,点燃了近百名乡村姐妹的希望之光。
乡村振兴,党员先行。基层沃土上,奋斗的芳华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灼灼绽放。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兰宜谦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何沂薇编委: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