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和他的暖阳自强工坊

“巨龙气冲云霄,百兽林中奔跑;凤凰展翅翱翔,群鸟枝头欢叫;宝树栩栩如生,蜀绣惟妙惟肖……”谁能想到,这一件件造型各异的艺术品,是由一个全部由残疾人组成的特殊群体――退伍伤残军人袁其涛和他的暖阳自强工坊,用数百根到千余根不等的细铝丝编织而成。

在外人看来,这些工坊只是一间间普通的车间,而对80多名残疾人来说,这里是他们共同的家:有大爱,有温暖,有事业,有理想,更有成就感。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

“我知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夏日流火,热浪袭人。7月14日,位于四川省青川县竹园镇的青川县工业园区,佳兴铝业公司暖阳自强工坊里,工人们正在聚精会神地手编作业,凉爽的空调为他们送去丝丝凉意。男工们,有的在做松柏、发财树,有的在做十二生肖;女工们,有的在编织苏绣、蜀绣,有的正在进行直播。残疾人事业部总经理袁其涛和他的助理则穿梭于每个车间,与工人们交流与探讨如何改进和提升工艺水平。

袁其涛(右)向客人介绍产品。刘保刚供图

“我到过很多企业参观,能够吹着空调工作的真的很少见,有空调的车间更是没见过。能够提供这样优越的环境,袁总想得真是太周到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感叹道。

袁其涛,1996年12月参军入伍,在执行一次特殊任务中右手小臂严重受伤,血管断裂,被植入永久性血管,虽然立了功受了奖,却从此成了一名伤残军人。2001年12月退伍后,袁其涛被安置在陕西宁强县经贸局下属企业工作,之后受企业委派到西安负责销售工作。身残志坚的他,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十多年历练下来,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2025年2月19日,他成功应聘至青川佳兴铝业公司任董事长助理。

袁其涛平时最喜欢唱军歌,因为能够给他带来精神的鼓舞,特别是每当唱起《战友之歌》的时候。也就是这首歌,让袁其涛萌生了新的想法——身为残疾人的他决定带领更多残疾人创业就业、抱团取暖,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的想法得到公司领导班子的一致认可。公司随即成立残疾人事业部,袁其涛由董事长助理改任残疾人事业部总经理。他们面向青川及周边地区广泛发布招聘就业信息。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吸引了川陕甘三省四市数十个县的残疾人前来报名。

这些工人中,多数都是中高度残疾人,甚至是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人。他们进厂前大都没有什么手艺,也没有企业愿意接收他们,连打零工的机会几乎都没有。来到暖阳自强工坊后,他们担心自己如果做不好会失去这份工作。

“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大家庭,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袁其涛把自己当兵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刚入伍的新兵与你们一样,什么都不会,但经过3个月的摸爬滚打之后,个个都成长为合格士兵!只要大家有信心,铁棒也能磨成针!”

在袁其涛的鼓励下,工人们渐渐放下思想包袱,为了共同的梦想,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互帮互助、密切合作,在不同岗位上,通过自己双手创造价值。

同时,他们还成立了8个人组成的直播团队,利用自媒体平台向广大网友展示残疾人的创业就业过程,展示这个特殊群体制作的各种工艺品,宣扬残疾人自立自强的精神。

张艳红是青川县骑马乡人,今年36岁,由于上肢肢体残疾,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平时都极少出门。自从来到暖阳自强工坊,她真正感觉到,这里就是自己和同事们人生扬帆起航的地方,舒适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让她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她和工坊里的兄弟姐妹们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在工作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工作之余,她总爱把自己平时最喜欢的一首歌《隐形的翅膀》唱给大家听:“我知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翱翔,自强不息的世界,事业多荣光!”

“做不好不要紧,大不了从头再来!”

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条件,袁其涛进行了科学分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考虑到大家的身体情况和健康状况,工作区的每个车间都配备了空调、饮水机,活动区也添置了健身器材和残疾人康复器材,生活区的每个宿舍都有卫生间,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些工人,有的上肢残疾,却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每个编织动作;有的失去了双腿,却拄双拐坚持作业;有的失去了双手,却依旧用双臂捧着抹布、拖把,把车间、楼道、卫生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虽是肢体残疾、言语障碍,但却在食堂展示着自己的厨艺,为整个团队烹饪一日三餐;部分没有动手能力的,则组成保安队,负责巡逻和安保,守护厂区平安。

袁其涛(中)指导员工做工艺品。刘保刚供图

“在暖阳自强工坊,大家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工作是第二位的。”袁涛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就是要更好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导和帮助每个残疾人培养自立自强的心理,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让他们在舒心的工作环境里,真正实现劳有所得、创造幸福生活,体现人生价值。

团队根据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和特长,每3个人成立一个互助组,让大家在工作相互学习、在生活中相互帮助,并专门从医院请来医护人员传授常见突发性疾病的紧急救助知识和施救办法。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群体,比如脑梗等,随时有人陪伴在身边,确保每个人都能被照顾到位。

30岁的柳超来自广元市利州区河西街道回龙河工业园区学工村,不仅肢体残疾,且身患癫痫疾病。今年6月21日,他正在车间工作,突然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当时很多女工都被眼前一幕吓着了。这时,互助组一边通知附近医院医生,一边利用所学的医护知识上前急救,经过数分钟忙碌,柳超渐渐恢复了意识。互助组把他扶进宿舍喂药,通知食堂做好病号饭。

团队特别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专门在办公区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不定期请专业心理医生为职工进行心理疏导,教他们学会自我减压、调节情绪、增强自信。

为进一步激发残疾人创业就业的信心,袁其涛在残疾人事业部车间挂起了暖阳自强工坊的牌子。

“每当上下班看到这块牌子,心底就会升起一种无形的动力!”来自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的岳金生说。之前,由于肢体残疾,他一直感到很自卑,出门都要低着头躲着人走。在来到暖阳自强工坊工作的半年多时间里,家人、同事都说他像变了个人:工作上充满自信,生活上充满阳光。

“规律的生活确实在悄悄地改变着每一个人,让他们学会工作、学会生活。”袁其涛深有感触地说,“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同工作、同学习、同劳动、同休息,80多个兄弟姐妹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学习手编工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袁其涛说,大家正式上岗那天,看到师傅演示着复杂的编织过程,看着那一捆捆密密麻麻的铝丝,再看看那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心里犯起了嘀咕:“同样的产品能否出自自己之手!”

“对于手编工艺,是没有正常人残疾人之分的,只要有动手能力,刻苦学习技能,灵活掌握动作要领,一定可以做好!”袁其涛和师傅们不断勉励大家,“做不好不要紧,大不了从头再来!”

“所有梦想都开花,歌声多嘹亮!”

看似简单的手编工艺,其实需要经过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来自青川县乔庄镇瓦砾村的杨茜对此深有体会。

杨茜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做“发财树”。虽然师傅现场教学,她最终还是把“发财树”拧成了“大麻花”。但在师傅的指导下,她和姐妹们白天在车间里请教,晚上带回宿舍反复练习,经历过一次次失败后,手编技能不断提升,动作要领不断熟练。最终,一棵金光闪闪的“发财树”展现在大家眼前,成为工坊里第一件成功的艺术品。

仔细端详着这个亲手制作的“宝贝”,杨茜禁不住泪珠挂满双颊,周围的姐妹们也都欢呼起来,纷纷向她表示祝贺。

“慢工出细活,细工出巧匠。”杨茜介绍,这棵发财树,是她一个人连续工作7天,使用980根铝丝做成。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成功,一辈子都忘不了!

和杨茜一样,经过3个月的刻苦训练,其他同事也成了自强工坊里的能工巧匠。随着手编技术的熟练,大家的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更通过自食其力有了稳定的收入。同时,企业还积极对接上级残联部门,落实好相关政策,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不同的国家政策福利。

“自从融入这个集体后,大家收获的不仅仅是稳定的收入,更多的是锻炼了意志毅力,培养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收获了宝贵的情绪价值!”袁其涛意味深长地说。

暖阳自强工坊员工正在工作。刘保刚供图

来自广元利州区的罗文键,今年刚满20岁,不但身体残疾,还伴有严重的肾病,因此从小便产生了自卑的心理,患上了抑郁症。过去,为回避左邻右舍看他的异样眼光,他把自己关在屋里,长期失眠,心情烦躁,无法安静。

来到暖阳自强工坊后,他也曾一度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啥都不行。袁其涛为他定制了专人帮扶措施。在工作上,师傅耐心地教他手编工艺;在生活中,大家都安慰他、帮助他,陪他聊天、拉家常、谈梦想,一起唱歌、娱乐。

“说实话,在来这里之前,我自己都不知道能做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梦想,更不敢与人谈梦想……”如今的罗文键,从以前的“闷葫芦”变成了“小喇叭”,从手编小白成为技术骨干,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测评,他之前的疾病减轻了很多,抑郁症也没有了。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歌声多嘹亮……

“劳有所得,劳有所乐,自强不息,坚强生活”,这是暖阳自强工坊的企业精神。据袁其涛介绍,这个残疾人创业就业团队中单身家庭很多,需要从工作和生活的诸多细节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

为活跃职工业余生活,袁其涛把能唱歌、跳舞等具有一技之长的职工召集在一起,组成了一支六人的残疾人小艺术团,通过在青川一中任教的妻子请来学校的音乐老师指导他们编排节目,并多次走进车间、厂区为大家义务演出。

今年春节前夕,这支艺术团参加了与青川一中的校企联欢晚会,用他们特殊的方式为学校师生、厂区职工和附近群众献上一台精彩的演出。其中,一曲小合唱《感恩的心》打动了台下所有观众。

据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的残疾人事业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创业就业范围,组建一支五百人左右的创业就业团队,认真学习省内外实践经验。打造第二个“战旗村”,这是他们最终的目标。(刘保刚文东)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何沂薇编委: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