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格局 铺就成长路——青川县探索“深度·温度·力度”三维资助体系打造育人闭环

7月5日清晨,薄雾笼罩着青川县木鱼镇木鱼村。木鱼镇小学教师董红林带着一沓“资助明白卡”,踏上了走访学生家庭的乡间小路。推开学生李芳(化名)家的门,昏暗的房间里,墙上贴满的奖状格外醒目。“娃儿读书的钱,你们不用操心。”董红林将卡片递到李芳母亲手中,耐心解释政策细节。

这一幕,是青川县全力打造资助体系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县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精准资助”为核心,创新构建“政策宣传有深度、资助过程有温度、资助育人有力度”的三维工作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政策宣传有深度多维覆盖解民惑

为打破信息壁垒,青川县织密“县—乡—村—校”四级宣传网络,依托“百名教师访千家”“乡村振兴结对帮扶”等活动,让资助政策走进千家万户,送到每一个偏远家庭。教师们跋涉在崎岖山路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解读政策,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听得懂、用得上”。

在校园内,政策宣传融入日常教育全过程。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家长会等常态化渠道,结合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载体,让资助政策真正“入脑入心”。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实施精准宣传,例如为留守老人开通“村村响”广播专线,为外出务工家长建立微信公众号和班级群推送机制等。“以前在外打工,最怕错过孩子的补助消息,现在手机上一点就全明白了。”一位在外务工的家长欣慰地说。

资助过程有温度八方聚力暖寒门

创新实施“数据代跑、学生免跑”服务机制,让资助政策触达每个需要帮助的家庭。

2022年,该县整合教育、民政、财政等八部门资源,出台《青川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和《关于做好青川县困难学生救助工作的通知》,通过大数据比对实现精准识别,确保“应助尽助”。截至目前,全县发放政策性资助金约3397万元,惠及学生5.16万余人次;发放县级救助金268.7万元,帮扶困境儿童1959人次;学费奖补103.6万元,惠及59人。

同时,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奖、助、贷、补、减”五位一体社会资助体系。2022年以来,累计募集社会资金771万元,资助困难学子2377人;通过“青川幸福行”等公益活动,为4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送去14.4万元爱心资助;畅通生源地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累计发放贷款2765.2万元,帮助2547名大学生圆梦。

“这笔助学贷款不仅解决了我的学费问题,更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一位受助学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感激地说。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川学子在这套立体化资助体系的支持下,正勇敢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资助育人有力度赋能成长励远志

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该县更注重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实施“心理护航+实践砺能”双轨育人模式。县教育局机关党委书记蒋玖珍介绍,全县各校为困难学生建立个性化心理档案,设立“阳光成长工作坊”,提供“一对一”“一对多”陪伴关怀、情感支持与学业指导,实现帮扶重心由经济援助向成长赋能转变。

在实践育人方面,该县将志愿服务纳入资助育人体系,打造“一木环保公益研学”“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特色品牌活动,培育受助学生爱党爱国、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品质。

如今,回馈的种子已在悄然萌芽。一个个汇聚“优秀受助学子校友”的榜样库正在建立,他们的励志故事在校园内外广为传颂;“善循环助学金”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勤工俭学、“慈善一日捐”、寒暑假“三下乡”等公益活动。据统计,已有近百名受助学子学成归来,投身医疗、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反哺这片曾经托举起他们的土地。

“以‘深度’穿透信息壁垒,以‘温度’熨帖现实困境,以‘力度’铸就精神脊梁。”县教育局局长吴应华表示,目前,青川县已初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资助育人良性循环。未来将持续优化“深度·温度·力度”三维资助体系,拓宽社会参与渠道,为广大学子铺就一条通往广阔天地的成长之路。

杨洁杨晓斌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何沂薇编委:刘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