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山新力量 护农新帮手 ——探访青川猎犬产业绿色生态转型之路

7月27日,清晨的青川县乐安镇宁静祥和,猎犬养殖户王明贵家的院子里不时传来几声犬吠。“吃饭啰!”王明贵端着混有猪油的面条走到圈舍旁,10余条犬只摇着尾巴,争着围过来。这些被他视为“宝贝”的犬只,就是当地特有的青川猎犬。

“别看它们现在温顺,在驱赶野猪、保护粮食的时候,可凶得很。”王明贵与记者分享了今年6月,他和附近猎犬养殖户相约,带着犬只进入林区进行猎捕训练的经历。

“走,走,走。”按照饲养员发出的指令,10余条黑棕色的矫健身影从皮卡车上一跃而下,向同一方向奔袭,一转眼就消失在灌木丛中,只听到项圈上的铜铃传来清脆声响……

曾经的“撵山狗”,如今已成为“护农尖兵”,在与野猪的较量中屡屡凯旋,忠勇地保护着粮食安全。今年,青川县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猎犬”作为特色产业发展。从“狩猎工具”到“多维价值载体”,这一原生犬种如何实现绿色生态转型,激活青川新IP?为此,记者进行了探访。

青川猎犬特写

“撵山狗”出动护粮田野猪阵前“甘拜下风”

青川县,绿水青山,茂密的森林是野猪的乐园。据青川县林业部门统计,当地野猪目前已达1.3万余头。随着野猪种群数量增长,各地野猪侵害农田、毁坏庄稼的情况常常发生,让村民们苦不堪言。

自2016年以来,全县共发生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事件3.8万余起,对12.5万余亩作物造成损害,折合经济损失4700余万元,野猪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

“野猪虽然看上去笨拙,奔跑速度却很快,靠人的脚力,肯定追不上。”“到处乱窜、野蛮冲撞,也喜欢吃田里种的玉米、红薯。”“一群野猪一晚上能把10亩玉米地糟蹋了。”……在乐安镇松柏村村民眼中,猖獗的野猪,已经成为了大家生活生产中的一种威胁。

2024年,国家林草局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全面加强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而早在2021年,青川县就被列为全国野猪致害防控试点县。

如何在现行猎捕规定下最大程度降低野猪致害?青川县一直在努力探索——积极开展公益护农行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调配,大力培育本土优质猎犬,发展专业猎犬队伍,实施精准化人道化种群调控,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据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马晓平介绍,青川猎犬血统已存续数千年,经过自然选择、世代繁育,保留了最纯正的狩猎基因,为全国现存不多的优质猎犬。

青川猎犬因为擅长“撵鹿”,被山民们亲切地称为“撵山狗”。它的品种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窝前犬和毛犬。窝前犬的本领,与它有一副钻山林的好身板分不开。它身材匀称,头身尾腿比例协调,呈流线型,五官端正,体重适中,一般都在40斤左右。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窝前犬的头型呈倒三角形,嘴平、鼻沟深、耳大、眼黑、毛浅、尾细。在当地养犬专家张林平看来,窝前犬胸扩,有较大的肺活量,不仅爆发力惊人,而且奔跑耐性持久;脚掌薄、脚趾紧,抓地能力强,就算下雨、冰冻也能稳稳地在岩石上行走;前胛宽、前腿直、头身尾腿比例协调,具有快速转向的机动性;后腿弯曲,具备良好的爆发力。

“毛犬的长相、特性、体重与窝前犬没有两样,只是身上覆盖了一层极深的毛,看上去更显威武,却影响了奔跑速度。不过它性子烈、沉稳,无论追击多远,都不容易放弃。”张林平说,两种犬都非常忠诚,这是它们深受当地山民喜爱的重要原因。

“捕到一头野猪。”桥楼乡猎犬养殖户秋元平一边高兴地说,一边轻轻地抚摸猎犬的头,“它们可是‘护农尖兵’,在与野猪的较量中屡屡凯旋。”

从拍摄的视频可以看到,一只猎犬发现野猪后吠叫不止,六七只猎犬从灌木间疾射而出,卷起尘土,把野猪围堵在一处陡峭的土坡下。退路断绝,野猪嘶吼着突围,试图强行闯出一条生路。然而,猎犬们毫不退缩、配合默契,将野猪团团围住,用利齿进行撕咬。这场围猎没有持续太久,在猎犬们轮番攻击下,野猪在一声声不甘的哀嚎中倒地。

“仅在2024年,登记在册的259只优良成年青川猎犬,狩猎的野猪数量超过200头。”青川猎犬保护与发展管理中心理事长王光全介绍。

青川猎犬围堵野猪

给犬只“上户口”“查家谱”保住珍贵的“野性火种”

为保护青川猎犬品种,青川县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安排工作人员对全县青川猎犬情况进行了普查。259只,即是普查后登记在册的优秀犬只数量。其中公犬134只,母犬125只。

“震撼。”青川县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蒲睿参与了石坝乡、茶坝乡、大院回族乡等地的犬只普查,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感。

“那段时间,每天都跟着当地养犬专家进村入户,遇到血统纯正、品相佳、凶猛威武的犬只,整个人都很激动。”蒲睿清晰地记得,在马公村的一个小养殖场里,发现了一只黑棕色的犬,一对斗篷耳垂在脑侧,尾巴像镰刀一样弯曲,印象最深的是它的眼珠,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黑眼珠儿带“沙”。

“看到有陌生人来,它奋力地挣脱,并不停地吠叫,饲养者一直紧紧拉拽着牵引绳。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自带‘杀气’。这个‘杀气’,正是青川猎犬具有的半野生特性。”蒲睿说,细致的普查,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优秀犬只的稀少,亟待保护。

除此以外,青川猎犬养殖大户叶润林很关注优秀猎犬的驯养。“一只优秀的猎犬,除了父母基因纯正,还需要经历应有的‘磨炼’。”他说,这些年来,自己寻遍青川的各个乡村,共收集了100余只青川猎犬,并建立谱系,在繁育阶段确保父母辈猎犬没有血缘关系。

通常,猎犬幼崽在犬舍养至一岁左右便可“出山”,但前期主要扮演“实习生”的角色。“要大狗带头,小狗还要积累经验。”叶润林说,一只名为“三万四”的青川猎犬在圈内十分出名。“名叫‘三万四’,是因为买它的价格就是3.4万元。这只狗体型不大,但烈性极强,被野猪打断肋骨和脚骨,也不露怯色。”

如今,“三万四”已经不在一线奋战,但由于基因优良,被作为“种母”繁育后代。叶润林的圈舍里,就养着一只“三万四”的后代,性格同样刚烈。

在三锅镇河西村,占地千亩的野猪致害综合防控暨青川猎犬战训基地项目正有序推进。“这是一个集猎犬繁育、驯养、狩猎及猎捕综合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项目现场负责人黑正贤介绍,目前已经完成场平,正在进行地面基础设施施工,预计8月底建成投用,未来还将与乡村旅游、特色养殖等产业有机结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

在曲河乡,猎犬交易市场也在加速成形。“一方面,我们采取封闭化养殖方式,对辖区内纯种青川猎犬进行采样和登记,严禁近亲交配,培育核心种群。另一方面,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定期监测体重和健康状况,提升犬群质量。”曲河乡乡长吴博告诉记者。

“今年,青川县将青川猎犬系列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成立了工作专班,还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我们对猎犬产业的发展壮大,更加有信心。”叶润林高兴地说。

奔袭中的青川猎犬

“狗狗选秀”牵出产业链坝坝经济增添“金”招牌

“1号公犬,体格魁梧雄健,肌肉线条分明,是青川猎犬中绝佳的重托犬。”“9号母犬,遗传基因优良,是极具价值的繁殖母本。”……

5月20日,一场特殊的选秀在乔庄镇湾湾潭举行——“犬守粮仓·农耕有伴”公益护农行动暨青川猎犬品牌推广活动,参选的主角是从青川20个乡镇筛选而来,共20对40只青川猎犬。

在犬主人的牵引下,20对猎犬逐一上台亮相,360度展示毛色、体型。现场6位本土猎犬专家和观众展开热烈讨论,从专业角度和大众喜爱角度,对犬只进行打分和投票。

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护青川猎犬品种;二是通过发展地方特色的猎犬产业,降低野生动物致害给群众带来损失的同时,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按照以“坝坝经济”统领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青川县以全国首个“野猪致害+野生动物防治基地”建设为契机,着力壮大猎犬产业。

目前,已成立青川猎犬保护与发展工作产业专班和青川猎犬保护与发展管理中心,注册“窝前”青川猎犬品牌商标,正在开展猎犬谱系建设。

“此次选出的前三名犬只,将全部进入青川猎犬基因库,繁育更多优良犬只,扩大种群数量。”王光全介绍道。

叶润林也参加了活动。他驯养的一条名为“二龙”的公犬获得一等奖。“近年来每年出售的幼犬和成犬有100多只,年销售额超40万元。”叶润林非常看好猎犬养殖业的前景,“优秀的青川猎犬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统一打造品牌后,青川猎犬名气将越来越大,能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下一步,青川县将按照“一犬兴一业”的思路,创新“驯养+认养”模式,推广“公司+协会+农户”合作机制,加强青川猎犬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推广,并依托猎犬产业,开发狩猎观光、科普研学等文旅项目,降低野生动物致害造成损失,打造公益护农与狩猎观光全链条产业,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

青川猎犬,这广袤山林里淬炼出的精灵,其矫健的身影不仅跃动着狩猎的天性,而且镌刻一方山水蕴藏的生态密码。它们既是物种基因库的活体宝藏,又是守护农田粮仓的好帮手,更是乡村振兴路上跃动的文化符号,正以独特价值续写着新的故事……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兰宜谦

编辑:孙红玲校对:陈洋平

责编:张长春编委: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