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旺苍县黄洋镇古店村,村民曾云普用平日主动清扫村道、参与公益活动获得的15个文明积分,从村“文明新风积分超市”兑换了一瓶洗衣液。“现在做好事不仅能上红榜,还能换生活用品,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他笑着说。
从“积分超市”到“知客宣讲”,从“集体婚礼”到“家风馆”……近年来,旺苍县创新推行“1233”工作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吹遍城乡。
“一个关键”下好移风易俗“一盘棋”
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要靠制度扛着、组织领着。
旺苍县握紧“组织保障”这一关键抓手,出台《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三年行动方案》《红白事10条倡导性标准》等制度,将文明乡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
移风易俗不是简单“禁”与“罚”,而要疏堵结合、示范引领。
旺苍县各部门联动,进一步织密治理覆盖网。市场监管部门严管乡厨备案,公安部门严查酒宴中的赌博滋事,民政部门将“大操大办”与救助政策挂钩,纪检监察部门紧盯党员干部违规办酒……
普济镇清江村党员祝映强六十岁生日办酒不收礼,国华镇古松村老党员林礁生前决定捐献遗体……这些都是鲜活的“文明教材”。2023年以来,旺苍县1.5万余名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400余名驻村干部劝停各类酒宴300余场,党员带头效应在基层持续放大。
“两榜效应”激发文明内生动力
旺苍县巧用村庄熟人社会特性,建立红榜正向激励与黑榜反向约束机制,推动群众从“要我文明”转向“我要文明”。“上了红榜全家光荣,上了黑榜可太丢人了。”曾云普因主动清扫村道登上红榜,带动不少村民效仿。
近年来,全县各村(社区)依据村规民约制定“两榜”标准,对文明办酒、孝老敬亲等行为晒红榜表扬,对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行为贴黑榜曝光,线上通过“川善治”平台公示,线下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展示,好坏对错一目了然。
“上黑榜不意味着一棍子打死。”据了解,全县各村(社区)群众可通过做好事、参加公益累积积分,达标后可撤榜。这种“柔性约束”既保住群众面子,也激发改进的动力。更让群众上心的是“两榜”与奖惩的挂钩,红榜群众优先享受民政救助、劳务培训等政策,黑榜群众在评优、信贷等方面受限。此外,更有“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加持,群众以文明行为换积分,1分可兑换1元生活用品,“文明新风积分超市”让好习惯有了“真回报”,大家纷纷从“看别人干”变成“自己抢着干”。
“三治结合”筑牢文明风尚根基
如何让新风尚可持续?旺苍县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协同发力。
“以前葬礼花圈堆成小山,使用后焚烧还污染环境,现在村上立了规矩,花圈从简,既合情又省钱。”国华镇古松村村民曹永强说,自己曾在一场村民葬礼后提出“白事简办”建议,村里很快出台《文明办酒宴实施细则》,将“白事简办”写入村规。这正是旺苍“自治筑基”的生动体现,全县各村(社区)通过相关流程修订公约,司法部门对合法性进行审查,让“群众的事群众定”落到实处。
法治“硬约束”与德治“软浸润”同步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制度覆盖全县,100余处法治文化广场、长廊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最美家庭”评选、家风家训上墙、红色舞台剧《爷爷的马灯》展演等活动,让德治润物无声;全县1000余对新人签订“婚前幸福之约”,500余名科级干部家属签署家风廉政承诺书,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三化宣传”文明新风浸润心田
乡音土话讲政策,听得懂、记得牢。
近年来,旺苍县挖掘知客文化,组建380余支志愿服务队,用方言开展移风易俗宣讲500余场次,送文化下乡100余场。小品《莫因办酒返了贫》在全省展演,“红城金牌知客”创作的《劝赌》等名段广为传诵……本土文化成为传播新风的鲜活载体。
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也焕发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县共吸纳500余名乡土人才加入红白理事会,其中200多名成员成长为村干部,实现“办酒信息早知晓、宣传引导早介入”。与此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利用春节、重阳节等开展集体婚礼、孝老爱亲等活动500余场,选树文明家庭3567户、“好公婆·好媳妇”4253名,让群众在参与中潜移默化。
如今的旺苍,越来越多群众从新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战。”旺苍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肖倩表示,“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文明新风深深扎根、开花结果。”
杨洁刘艳
编辑:何泓岑校对:文煜凌
责编:何沂薇编委: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