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景,如梦似幻,溶洞景区内游人如织;
金鳟、虹鳟、中华鲟……一条条不同品种的高山冷水鱼在水中自在游弋;
一朵朵饱满圆润的赤松茸被采摘之后,等待打包装箱,发往杭州、成都、绵阳等地;
……
这些仅是两河口镇坚持农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镇多措并举,在助推村集体经济高速增长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风景变“钱”景旅游“火”起来
近日,走进位于两河口镇大尖山村的成龙秘境,千姿百态、发育完善的喀斯特地貌映入眼帘。自7月5日正式营业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来自绵阳市涪城区的刘女士便是其中之一,她正在与朋友进行微信视频连线,分享美好景致。“我们是从抖音上了解到这里,专程过来避暑的,体验感很好,尤其是还有无线Wi-Fi,非常贴心。”
九三学社四川省委驻大尖山村第一书记苟亮介绍,洞内恒温12℃—16℃,是炎炎夏日的天然“大空调”。“我们还安装了20多个摄像头,方便随时了解洞内情况。”据了解,截至目前,累计接待12000余人次,实现收入7.5万元。
位于黄柏村的明皇洞同样人气爆棚,置身洞内,笔者感受到沁人心脾的凉意。村党支部书记谢定有说道,今年五一节开园,目前收入1万余元;周末人流量更多,日均四五百人次。
两河口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李成荣介绍,该镇通过中省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支持了两个溶洞各150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灯光提升、沿途栽花等。此外,还加大营销力度,线上线下相结合,定期进行地面推广,并与美团、高德地图等进行合作,通过页面推荐、地图标记等方式,持续提升知名度,让旅游“火”起来。
特色养殖产业“热”起来
正午时分,来到位于该镇两河村的高山冷水鱼养殖示范带核心区,映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齐俳在给鱼儿喂饲料。
韩齐俳告诉笔者,他今年将给村集体经济交纳租金近14000元。冷水鱼适宜栖息在1℃—18℃天然纯净水域,“我们会查水温,一旦温度超过18℃,就会立即进行降温处理,并使用增氧机,加强水的流动性。”他用手指向不远处的几根白色水管,清澈的山泉水正汩汩流淌,“水质很好,人可以直接饮用。目前我们年产值可达10万元,每年支付村民工资1.5万元。”
近年来,两河村利用高山冷水山泉,采取“长藤结瓜”“依沟而建”的养殖模式,将该基地打造成为集养殖、科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川北最大高山冷水鱼养殖基地,由于名气愈来愈大,冷水鱼养殖逐渐变成“热”产业,被销售给曾家山片区的500多家农家乐,让他们拥有了地道的食材,生意兴旺。
伊梦居农家乐负责人杨志德介绍说,冷水鱼营养价值很高,备受消费者青睐。“肉质鲜嫩、口感新鲜!”市民刘先生专程从市城区赶来,对冷水鱼给予高度评价。“我们现捞现杀,每年要购买1千多斤鱼,不断推出麻辣鱼、花椒鱼、泰安鱼等菜式,经常让远道而来的游客赞不绝口。”杨志德自豪地说道。
林下生“金”经济“活”起来
大尖山村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近年来,创新发展林下经济,采用“集体经济+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专合社2个,流转林地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赤松茸20余亩,实现年收入30余万元,带领周边群众28户人均增收4500余元。
朝天区鸳鸯池竹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开智是赤松茸种植大户,他说道“每年4至7月是采收旺季,现在看到的地里赤松茸已经很少了。目前赤松茸种植基地亩产4千斤左右,年产值10万元,市场行情比较好。”
种植、采摘、打包……大尖山村1组村民李玉明向笔者介绍起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我58岁了,不想再出去打工。平时从家里骑摩托车三四分钟就到了,每天平均收入还能有120元,非常感谢党委政府,让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苟亮介绍说,这里的海拔和气候适宜赤松茸的生长,去年11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为他们村协调捐赠了5亩菌种辅料。最近在和成都的公司谈合作,帮助大家更好地解决技术和销路问题,今年准备扩面到60亩。
两河口镇党委副书记于航表示,下一步,该镇将持续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来抓,探索实行“平台公司投资+村集体参股+专业化运营”共建模式,积极推进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杨果王讨文/图
编辑:刘敏校对:何泓岑
责编:冯勋编委:刘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