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防汛,四川有哪些新“战法”?

9月30日,是四川汛期(5—9月)的最后一天。就在前两三天,四川还在连续发布暴雨、山洪和地灾预警。回顾汛期的最后一个月,四川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处于“三警齐发”的状态,防汛压力极大。

不只这个月,今年入汛以来,我省已迎来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也先后9次启动四级防汛应急响应。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四川顶住了巨大压力,截至9月30日下午记者发稿时,今年汛期全省实现了洪涝灾害零伤亡。

背后既有全省防汛人在一线的持续坚守,也有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机制的投用,这些新的“战备”和“战法”,给全省防汛减灾增加了实力,也增添了底气。

科技应用增强防汛硬实力

9月30日,雅安市荥经县水利局防汛值班室,液晶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县范围内的降雨量。

荥经县水利局副局长姜红松介绍,这些数据来自严道街道虎岗村的一部水利测雨雷达,它可对半径45千米范围内、地面以上2千米垂直高度大气内的液态水数据进行监测,成为全县防汛决策的重要依据。

山雾环绕中的荥经水利测雨雷达。

据了解,气象卫星和水利测雨雷达构成了雨水情监测预报的第一道防线,雨量站网、水文站网分别是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它们共同实现对云中雨、落地雨、河道径流的雨水情实时监测和预报预警。

四川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任务最重的省份,在我省183个县(市、区)中,175个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特别是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高山峡谷众多,交通、通信不便,难以布设常规雨量站。

为补齐上述区域山洪灾害监测预报的短板,四川水利系统今年将在全省范围内建成73部水利测雨雷达,作为应对山洪灾害、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雅安水文中心主任李杰介绍,与气象卫星对大气进行大范围的采样观测不同,水利测雨雷达可实时生成连续高时空分辨率的网络化降雨实况数据,还具有外推1~3小时的预报能力。

据了解,全省首批38部水利测雨雷达已于7月31日全部建成投用,第二批也已部分投用,目前已安装60余部,预计10月底前73部水利测雨雷达将全部建成投用。

与此同时,全国首批可无人机部署的雨量站——“雨神-1号”也于8月份在雅安市宝兴县、芦山县以及甘孜州康定市等地启用。该雨量站是四川省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项目内容,同样是弥补无人区传统雨量站监测的缺失和短板的设施。

据介绍,“雨神-1号”雨量站可通过4块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持续运行8年,内置北斗通信装置,通过卫星信号将搜集到的信息传至省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在“三断”(断路、断电、断网)情况下也能实现雨情监测、估测和预测。

可用无人机进行部署的“雨神-1号”雨量站。

此外,我省今年还在成都水文中心、遂宁水文中心的部分基层水文站点,陆续上新了一些北斗高精水文设备和声学在线测流技术,助力守牢水雨情监测预报的第三道防线。

“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陆续投用,让防汛人长出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增强了我们应对灾害的硬实力,让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更精准。”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利)相关负责人表示。

机制创新提升减灾软实力

汛期的最后一天,都江堰灌区指挥大厅里值班人员人头攒动,大家紧盯着岷江上游来水和灌区降雨数据。

“岷江上游来水是灌区的主要水源,同时,上游的紫坪铺水库也是一个巨型‘洪水调节器’,对下游灌区防汛减灾意义重大。”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简称都发中心)供水管理处负责人刘强回想起今年的几次强降雨过程,至今印象深刻。

让他记忆最深的是今年的7月2日—4日,全省遭遇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岷江流域防汛压力也剧增。

预判到7月初的强降雨天气过程,都发中心通过“都江堰—紫坪铺一体化调度机制”,提前对接紫坪铺水库调度中心,共同研判会商汛期,在6月底提前拉低紫坪铺水库水位,预留出了2.2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

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值班人员在研判汛期。

经过这一番操作,当这一轮强降雨趋于结束时,紫坪铺水库累计拦蓄洪水1.6亿立方米,有效降低了岷江干流洪水水位2~3米;同时,都发中心也通过调节灌区重点节制闸门,减少进入成都主城区的洪水,进一步降低锦江水位1~2米。

成都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曾科表示,得益于“都江堰—紫坪铺一体化调度机制”,通过上下游联动,拦蓄岷江上游洪水、降低锦江河道水位,避免雨洪同步,极大减轻了成都的防洪压力。

今年7月初,都江堰水利工程在迎战洪峰。

避免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除了抵御住江河洪水,转移避险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在凉山州冕宁县彝海镇曹古村,去年新建的山洪、地质灾害临时避险安置点,成了村里人在汛期转移避险的“安全屋”。

所谓“安全屋”,是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创新设立的“3人1屋”临灾处置指挥机制,即转移避险“指挥官”、避险过程“监督员”、安置管理“责任人”以及安置过渡“安全屋”。

2024年初以来,冕宁县新建和改造提升106个避险过渡“安全屋”,为全县受山洪、地灾威胁的6900余户2.9万余名群众提供临时避险之所,确保民众安全转移、安心避险。

除了上述机制,近年来,我省还创新设立了流域联防联控、山洪灾害防御“30123”叫应机制、“沟长制”等防汛减灾的新机制,通过各地试点和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利)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上述这些防汛减灾机制的不断创新和优化升级,我省防汛减灾的软实力也在逐步提升,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好机制将逐步在全省推广实施。

(记者 邵明亮 文/图)

编辑:许成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