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昭化区射箭镇的田间地头、养殖场舍间,总有一个身影奔波忙碌——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却总带着一股钻研的韧劲,他就是当地养殖户口中亲切的“金老汉”金泽明。作为广元市第十届科技拔尖人才、第八批科技特派员,这位老畜牧人扎根乡土三十余载,不仅用精湛技术为养殖户解难题、办实事,更以一套“传艺筑基、扶业克难、领路致远”的“育徒经”,将返乡青年胡立从养殖“门外汉”培育成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农人”典范,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间,书写了一段“授人以渔”到“助人以需”再到“引人以道”的生动篇章。
金泽明给徒弟传授养牛经。杨黎明供图
传艺筑基:把“土经验”变“活教材”助青年迈过技术坎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成长,技术是基石。几年前,射箭镇龙江村青年胡立怀着建设家乡的热忱返乡,创办万驰家庭农场,立志在肉牛养殖领域闯出一片天。可热情难抵“本领恐慌”——疫病防控、品种选育、饲喂管理,一道道技术难关让初涉养殖的胡立犯了难。
得知情况的金泽明,主动将胡立的农场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一场“师徒结对”的育人故事就此展开。
“选西门塔尔牛,要瞅准‘腿粗嘴大花纹多’;养牛没巧劲,就靠‘圈干食饱’;防疫是根本,必须‘防重于治、养防结合’。”金泽明带着胡立钻进牛舍,手把手教他查牛粪、辨牛情,把自己几十年摸索出的养殖经验,编成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土味口诀”。这些看似朴素的话语,实则是老畜牧人用实践凝练的“真经”,成了胡立快速入门的“宝典”。
不仅传“土法子”,更授“新技能”。金泽明深知,现代养殖离不开科技支撑。他耐心教胡立使用防疫检疫小程序、生产统计APP,手把手指导建立畜禽养殖档案,从品种引进到粪污循环利用,从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到疫病防治实操,13类养殖关键环节逐一拆解、反复示范。
在金泽明的鼓励与推荐下,胡立刻苦钻研,顺利考取初级畜(禽)疫病防治职业技能证书,从“门外汉”蜕变为镇上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为农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根基。
扶业克难:当“引路人”做“贴心人”帮农场走上正轨
掌握了技术,创业之路依旧充满挑战。随着万驰家庭农场正式运转,场地规划不合理、粪污处理不达标、政策对接不顺畅等问题接踵而至,胡立再次陷入困境。此时,金泽明的“育徒经”从“传艺”转向“扶业”,用自己的经验与资源,为胡立破解发展难题。
凭借参与编写《农区畜禽养殖负荷风险评估技术规程》的专业积累,金泽明化身“施工技术员”,严格按照污染防治“三同时”要求,帮胡立重新规划养殖场区:生产区、生活区、粪污处理区科学划分,既解决了环保难题,又降低了运营成本。得知《广元市昭化区突破性发展肉牛羊产业十五条措施》出台后,他又当起“政策宣传员”,从补助申报到手续办理,全程跟踪指导,帮胡立顺利拿到建圈、草料设施、政策性保险等补贴,解了农场起步阶段的“资金渴”。
农场规模从20头试养扩大到年出栏80头,金泽明的牵挂却丝毫未减。他主动当起“牛管家”,疫苗接种亲自上手,养殖监测每天跟进,出栏检疫全程把关,遇到疑难杂症,无论刮风下雨,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有金老汉在,我们搞养殖心里就有底。”胡立的话里满是感激。在金泽明的全方位扶持下,万驰家庭农场逐步摆脱起步困境,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
领路致远:谋“长远计”育“新格局”促新农人实现蜕变
当农场运营步入正轨,金泽明的目光看得更远。2024年肉牛市场波动加剧,他意识到:养得多不如养得精,卖得好先要品质高。他的“育徒经”随之进入“领路”阶段,引导胡立从“会养殖”向“善经营”转变,从“追求规模”向“提升质量”跨越。
“搞养殖不能埋头干,得抬头看市场、找机遇。”金泽明多次和胡立分析市场行情,鼓励他探索生态养殖新模式。针对肉牛呼吸数据采集装置不适用的问题,金泽明带着胡立在农场里搞起“田间实验”,把农场变成了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种用于牛的短期呼吸快速采集装置”等4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技术专利成功落地,万驰家庭农场成为首批应用示范场。在金泽明的熏陶下,胡立对技术革新的兴趣愈发浓厚,一有空就拉着老师傅探讨技术原理,金泽明总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为了帮胡立拓宽视野,金泽明还积极对接“外援”——在省畜科院、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他邀请英国农业食品与生命科学研究院陈先江、陈天宝等专家走进农场,围绕肉牛养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开展交流研讨。这场高水平对话,让胡立深刻认识到生态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走“品质优先、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信念。
如今,万驰家庭农场先后获评“四川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四川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农场”,胡立也从一名普通返乡创业者,成长为具备长远眼光与创新思维的“新农人”代表。
“金老汉”的“育徒经”,看似是个人的育人实践,实则是昭化区推进“葭萌英才”培育行动、锻造乡村振兴骨干力量的生动缩影。从“传艺”到“扶业”再到“领路”,金泽明用数十年的坚守与智慧,勾勒出“新农人”成长的清晰路径;而昭化区通过建机制、搭平台、优服务,让更多“金老汉”式的乡土人才发光发热,让一批批“胡立”式的青年人才扎根乡村。
何天骄杨黎明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何沂薇编委: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