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涵养乡风民风的关键之举。日前,在广元市昭化区,一场以“昭韵新风”为品牌引领的“文明新风村村行+定制服务”文艺巡演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明理念播撒在田间地头、传递到百姓心间,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注入蓬勃活力,绘就出一幅乡风文明、百姓幸福的崭新画卷。
今年以来,昭化区紧扣“文明行为促进月”,借力五一、国庆、中秋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移风易俗宣传月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文明实践落地。从元坝镇的热闹集市到昭化镇的古街巷陌,从柏林沟镇的乡村广场到偏远村落的文化大院,“文化大篷车”载着欢声笑语下乡送服务,戏曲表演带着乡土韵味扎根基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集中宣传”紧扣群众需求解疑释惑,巾帼大宣讲用“家常话”把文明新风送进万家……一场场“定制化”的文艺巡演,累计开展22场次,不仅为全区群众送上了充满文明气息的节日盛宴,更让“昭韵新风”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当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台上好戏连台,台下掌声不断。“昭韵新风文艺宣传队”精心打磨的13个原创节目,既是文艺创作的鲜活成果,更是文明传播的有效载体。小品《莫让酒席变了味》以诙谐幽默的剧情,戳中铺张攀比的陋习痛点,引导群众树立勤俭节约的新风尚;情景快板《杏花大妈管闲事》用朗朗上口的节奏,讲述基层志愿者主动担当、化解邻里矛盾的故事,让文明新风“种”进群众心坎,也让志愿服务的热乎劲儿在乡村传递;快板《昭化好人赞》与好人故事分享环节,将身边平凡人的善举搬上舞台,用真实的事迹打动人心,让美德力量融入日常生活;《鼓动新时代》的激昂鼓点奏响奋进强音,豫剧《包青天》的经典唱段传承文化根脉,《变脸》的奇幻技艺展现非遗魅力……每一个节目都紧扣乡村文明建设的重点,聚焦婚丧嫁娶陋习整治、邻里纠纷化解等群众关心的问题,把文艺演出变成了一堂堂接地气、有温度的“文明公开课”。截至目前,宣传队已深入全区22个村(社区)开展巡演,所到之处,群众踊跃参与、反响热烈,文明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悄然发芽。
为让文明实践更有互动性、让群众参与更有获得感,巡演现场同步设立志愿服务惠民宣传互动区,创新推出“文明积分兑换”机制。群众通过参与文明知识答题、分享身边文明故事、加入志愿服务等方式积累积分,就能兑换洗衣粉、香皂等13类实用生活用品。这一举措不仅调动了群众学习文明知识、践行文明行为的积极性,更让大家在互动中加深对文明理念的理解,真正实现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让文明实践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文明新风村村行巡演,是‘昭韵新风’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核心是通过‘文明+服务’的模式,让群众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感受到文明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昭化区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股负责人黄莉表示,下一步,昭化区将持续深化“昭韵新风”品牌建设,不断丰富巡演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推动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久久为功的努力,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添彩,让文明之风吹遍昭化每一个角落,让文明之花在乡村大地上绚烂绽放,为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杨黎明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何沂薇编委: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