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4周年:四川核心片区交出 “生态+民生” 双优答卷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作为大熊猫核心栖息地,四川片区面积达1.93万平方公里(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88%),栖息着约1227只野生大熊猫(占园内熊猫种群总数91.6%),更庇护着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珙桐、红豆杉等上万余种野生动植物。四年来,四川片区交出了一份兼具生态厚度与民生温度的答卷。

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许雨珂 摄影

成都片区:超大城市的 “生态绿肺”

作为全球唯一拥有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资源的超大城市,成都片区探索出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成都模式”。横跨都江堰、彭州等3市1县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占地1445平方公里,4500米的垂直海拔高差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截至目前,片区累计完成栖息地保护修复27万余亩,矿业权、小水电全部清零,森林覆盖率攀升至91.94%。生态向好让“滚滚”频频现身——第四次大熊猫普查数据显示,片区常年活动野生大熊猫73只,占全国总量的4%,同时还分布着约85%的国家公园陆生野生动物种类、90%的种子植物种类。

成都片区修复栖息地23.76万亩,布设180个智慧监测点位,年均监测到野生大熊猫影像400余次。培育“天府熊猫林里”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四地优质资源,让崇州蜂蜜、都江堰青城道茶等数十种生态产品走向市场;借成德眉资同城化契机,发布“同城融圈”产业发展机会清单50余个,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邓生沟生态体验基地一角许雨珂 摄影

卧龙片区:科技守护的 “数字标杆”

在卧龙片区,邛崃山系核心区域,是大熊猫“猫脸”识别技术、“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的首个应用地;邓生保护站辖区7.7万余公顷土地是大熊猫、雪豹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卧龙片区建成整合19个业务系统的监测平台,接入230台监控、120台红外相机、36个气象站等物联设备,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累计记录158种野生动物、14.2万张影像;发现植物新种“熊猫马先蒿”,为卧龙1963年成立以来首个科研人员命名的新物种;2017年以来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惠及1.5万余人,村民通过民宿、养蜂实现年均收入10-20万元。

智慧监测系统(许雨珂 摄影

眉山片区:人工巢穴的创新实践

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位于洪雅县瓦屋山区域,是大相岭山系核心区域,也是联系邛崃山系、凉山山系大熊猫等珍稀动物野生种群的关键走廊带。

2023年,该片区创新实施人工巢穴建设,为野生大熊猫提供“备用产房”。片区工作人员尹选鸿介绍:“我们通过创新保护措施,为野生大熊猫搭建了五处人工巢穴,目前已有三处附近拍到了大熊猫徘徊的身影。”

眉山片区已实现90%区域的信息化监测网络覆盖,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有效照片近4000张。同时,70余名原住居民转型为生态巡护员,实现“护林增收双赢”。

与此同时,眉山片区及其入口社区连续多年举办“因熊联萌”冰雪嘉年华、国际观鸟季和自然教育周等生态IP活动,带动周边社区增收超亿元,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宝兴县邓池沟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许雨珂 摄影

雅安片区:科普研学的 “文化窗口”

雅安市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中面积最大的市(州),被称为“大熊猫老家”。涵盖蜂桶寨自然博物馆、荥经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等研学载体。

宝兴片区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自然教育与生态产品转化,打造“科研 + 研学 + 产业”融合模式。持续完善科普教育基地,形成了蜂桶寨自然博物馆、大熊猫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等科普研学基地,今年已接待包括来自多国青少年在内的研学团约130个。当地居民通过参与自然教育服务,找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

大熊猫影像(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德阳片区不可替代的枢纽

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位于德阳市什邡市与绵竹市境内,面积576.5平方公里,地处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南段龙门山系的“腹心带”,是野生大熊猫九顶山小种群(岷山L种群)栖息地的核心区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

自2019年以来,片区连续6年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母子同框”等珍贵影像。2023年11月到2024年3月,在不同点位、不同时间、不同海拔,绵竹片区的红外相机共拍摄到3次大熊猫。除了拍摄到大熊猫外,还拍摄到了川金丝猴、羚牛10等多种珍稀保护野生动物2024年野外大熊猫数量增长至11只,九顶山小种群保护呈现稳步复壮趋势。

片区投资5800万元实施生态项目,在栖息地阻隔区域栽植竹类、建设动物通道,建成2个宣教中心(年接待研学2万余人次)、3个保护站和9个提升型保护点。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通过233个前端感知设备覆盖376平方公里,依托24个传输基站实现数据实时回传,有效支撑对珍稀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动态监管及灾害预警。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绵阳平武片区布设的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野生扭角羚的活动影像。

绵阳片区:科技赋能“天下大熊猫第一县”

绵阳片区总面积4194.26平方公里,栖息着418只野生大熊猫,占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22.4%。该片区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为核心特色,通过智能监测与社区共管协同推进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保护。

平武县作为绵阳片区的核心区域,岷山山脉腹地超过一半面积纳入国家公园范围,保有野生大熊猫335只,被誉为“天下大熊猫第一县”。2025年7月启用120套智能电子界桩,集成红外感应与视频监控,实现核心区全天候自动化管控。

首创持证“生态导赏员”机制,500余人组成专业队伍传递生态理念。开展自然教育与生态旅游试点,探索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协同发展路径,助力居民端稳“绿色饭碗”。

巡护员(青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唐家河片区“这里还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从四川广元市区出发,驱车两个小时左右,来到位于青川县青溪镇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入口牌子上写着:“您已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这里还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唐家河片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6.15%,被誉为“天然基因库”,3800多种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也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2025年度春季野外调查工作中,唐家河片区首次拍摄到3只大熊猫同框画面;39台红外相机记录大熊猫活动106次;架设在白熊坪山脊上的一台红外相机,3个月内拍摄到17种野生动物在此活动的影像,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黑熊等。这条“热闹”的小路,被形象地称为唐家河的“春熙路”。2025年首次记录到黑翅长脚鹬,印证了区域生态质量持续优化。

2021年,我国宣布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落衣沟村和阴平村作为入口社区,逐步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落衣沟村发展中华蜜蜂养殖,50多户村民年收入达80万元;阴平村发展民宿204家,2024年旅游收入约4000万元。社区共管委员会定期开展生态管护培训,推动居民从“伐木工”转变为“生态守护者”。

从成都的“生态绿肺”到卧龙的科技守护,从雅安的“大熊猫老家”到绵阳的“天下大熊猫第一县”,四川各片区以差异化保护策略筑牢生态屏障。4年间,6条生态廊道让熊猫“串门”成为可能。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群数量稳中有升,重点区域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由178只上升到185只。2024年大熊猫现场遇见55次,发现大熊猫痕迹点约2005个,其他同域野生动物痕迹1.48万个。雪豹、狼、亚洲金猫等顶级掠食者频繁现身,“伞护效应”充分显现,川金丝猴、红豆杉、珙桐等万余种珍稀生灵共享这片安宁家园。在这片土地上,“国宝”安居与百姓乐业的和谐图景,正在书写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综合自四川新闻网、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天府融媒、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新华网、四川日报、天府发布绵竹市委宣传部

编辑:宋俊梅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