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梨产业基地果香四溢,红梨初加工流水线忙而有序,红梨精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走进利州,处处能感受到“一颗梨”带来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从田间到车间,作为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的“利州红梨”,在新的收获期如何做到量大质优“比翼齐飞”?日前,记者走进利州,解锁这背后的“密码”。
专家把脉开良方精准破解种植难
“这是典型的梨蚜危害,建议采用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当天,在利州区龙潭乡金鼓村红梨种植基地,带队到基地给红梨“体检”的市林科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家麻文健透过阳光仔细检查红梨叶片,他现场向农户演示了诱虫板的使用方法,并叮嘱道:“每亩悬挂20—30张,每隔14天更换一次,采果后需及时开展园区病虫防治、除草及科学施肥,通过提升树体营养储存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以前遇到病虫害问题,要咨询好几个部门,现在专家团队直接到田间指导!”金鼓村一组赵兴国捧着刚摘下的红梨兴奋地说。“田间课堂教会的生物防治和糖度选果技术,让咱种梨更有底气!”
随行的利州红梨产品开发与推广服务小组成员、万缘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干部陈昕现场记录要点,全程录制讲解视频,计划制作成教学视频供农户反复学习,为辖区万和村红梨示范产业园的壮大提供科技服务,让更多果农信心满满地发展红梨产业。
“为促进具有专业能力、专业特长的党政人才服务基层一线,区上前不久成立了利州红梨产品开发与推广服务小组,成员们各尽所能,助力红梨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区国有林场干部邓阳川介绍道,目前,依托区农业农村局、区林业局、红梨产业专班、食品饮料产业专班等力量,“专才专用”服务小组开展考察调研3次,组织专家开设田间课堂2次,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传授红梨病虫害防治技术,受益农户达80人次。
优化流程提效能精细加工增效益
走进金鼓村的红梨初加工车间,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忙着对新鲜的红梨进行分拣、清洗、包装。
“前段时间,市林科院组织专家前来为工厂‘把脉问诊’时建议升级糖度检测设备,这让我们看到了初加工环节的改进空间和发展潜力。升级糖度检测设备可以提高红梨检测精度,并将糖度值作为分级标准,高糖梨用于精品包装,中糖梨加工成果汁或果脯。”该加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实施分级分选后,预计红梨商品率从85%提升至97%以上,加工损耗率从15%降至3%。目前,利州红梨已开发出红梨气泡水、红梨膏、小碗炖梨、红梨果酒等5种深加工产品,产业价值链持续向高端攀升,产品畅销国内外。
有了从种植、采收、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技术支撑,金鼓村红梨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该村现已建成1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覆盖1200亩核心产区,辐射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实现标准化生产,预计红梨年产量增加2500吨,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红梨作为利州区的特色农业产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目前,该区累计发展红梨基地1.7万亩,总投资2亿元的红梨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项目也即将竣工。
下一步,利州区将围绕打造中国有机红梨之乡,在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上下功夫,持续提升“利州红梨”品质和知名度。同时,该区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在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让红梨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黄金产业”。
宋亚宁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郭桂花
编辑:刘敏校对:文煜凌
责编:张长春编委: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