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传家远 廉洁铸初心——记广元市利州区黄梅家庭的清廉故事

人物名片

这个党员干部家庭,以“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家风为笔,在各自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廉洁担当的答卷。

岗位上的“廉洁标杆”:公心为政,清风拂面

“教育是良心事业,校长手中权力是师生托付的信任,绝不能用它谋一分私利。”这是黄梅常挂在嘴边的话。

作为一校之长,她坚持教育的公平是底线,将廉洁治校贯穿工作始终:面对托关系、求照顾的家长,她耐心解释“平等教育权”原则,让招生全程晒在阳光下;校园基建、教材采购等事务,她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邀请纪检部门和教师代表全程监督。经费紧张时,她把自己积攒多年的专业书籍无偿赠予青年教师,同时分享多年的教学心得与经验。如今,则天路小学的“阳光校务”已成为家长口中的美谈。

“有一位熟人想为孩子选班,我带他看了各班师资表,告诉他每个班都是优选优配的老师,请他放心,最后家长说‘黄校长,你这么一说,我踏实了’。”8月12日,黄梅告诉记者,其实家长要的就是个“明白”,把流程亮出来,把道理讲清楚,大家都会理解。

丈夫汪俊的“战场”在安全生产监管一线。作为政策法规科科长,他深知应急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法规是红线,安全是底线”。对于应急管理规范条例的执行,他逐字逐句研究落实,拒绝任何“开口子”的人情;审核执法案件,他紧盯程序正义,杜绝“选择性执法”。他还积极参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带着宣传册走进企业、社区、学校,用通俗语言培训讲解安全法规。

家庭里的“廉洁约定”:互督互勉,家风如兰

“不收非分礼、不赴利益宴、不插手对方公务”是黄梅与汪俊定下的“家庭三不原则”。

一次,有人想通过黄梅给汪俊“打招呼”通融执法,她当即拒绝:“他的工作有纪律,我不能拖后腿。”而汪俊也时常提醒妻子:“学校的事关乎很多个家庭,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夫妻二人互为“廉洁监督员”,让家庭成为拒腐防变的坚固堡垒。

“我们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又在基层岗位上做了这么多年,最明白‘权力是群众赋予的’这个道理。”黄梅夫妻二人常说,岗位不同,底线得同,要是家里先松了口,工作上就站不稳了。

对孩子的教育,他们更注重润物无声。日常生活中,夫妻二人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孩子,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廉洁的重要性,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身边的案例,让孩子明白廉洁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周末,他们带孩子参观红军文化园,讲焦裕禄治沙、杨善洲种树的故事;每月举办“家庭廉洁读书会”,共同学习廉洁典故,诵读廉政文章,分享读书心得与廉洁感悟。如今,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用行动传承着“俭以养德”的家风。

黄梅说,家风就像一棵小树,要慢慢栽、细细养。每个家庭都守住自己的“清白”,社会的正气就会越来越浓。廉洁也不是“高不可攀”,就是做好每件小事——公家的钱不乱花,手里的权不私用,家里的人互相提醒。守住这些,就是给家人最好的“护身符”。

社会中的“廉洁星火”:微光成炬,正气相传

“不仅要自己守得住,还要带动身边人。”黄梅在学校发起“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廉洁书画展,让“清白做人”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汪俊在单位开设“法规微课堂”,结合案例讲解执法纪律,带动同事筑牢廉洁防线。

黄梅深有感触地说:“看到孩子们背着书包笑着进校门,听到家长说‘把娃放你们学校,我们一百个放心’就是最大的动力。”汪俊接过话:“每次检查排除隐患,群众的认可就是最大的动力,教育和安全,都是守护人的事业,守住清廉,才能守住这份信任。”

如今,这对夫妻如并立的青松,在各自岗位上守护着职业信仰;似交织的根脉,用清廉家风滋养着社会正气。他们的故事,正成为广元大地上一道亮丽的廉洁风景线,照亮更多人崇廉尚洁的前行路。

记者手记

黄梅和汪俊家庭的故事证明,清廉家风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藏在招生政策的解释里、执法条文的较真里、家庭读书会的书页里,最终化作社会风气中的一缕清风。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敏佳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冯勋编委: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