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与成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将“三农”问题置于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刻揭示了补上农业农村“最大短板”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极端重要性,为“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业农村现代化仍是国家整体现代化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些短板不仅影响着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还制约着我国发展的均衡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进程。而农业农村现代化正是要打破这种不平衡,让农民也能享受到现代化发展的红利。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补上农业农村短板的基础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要防止返贫现象发生。这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必须坚守的底线,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对脱贫人口的监测和帮扶,确保他们能够稳定脱贫、逐步致富。同时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升级,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更可持续。
补上农业农村短板的根本途径,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国际竞争压力增大等挑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刻不容缓,需要做好耕地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两篇文章,一方面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装备匹配度;一方面面向市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补上农业农村短板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要让乡村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便捷、产业更加兴旺、文化更加繁荣。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达标”变“优质”、从“将就”变“讲究”,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
政策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杠杆,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是补上农业农村短板的有力保障。聚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相关部门应强化普惠性信息服务和公益性技术指导,落实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健全多元投入格局,持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外部投入。提高政策效能重在落地,要确保好的政策能够及时精准落地,真正惠及广大农民,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提高政策效能,要让农民了解政策、用好政策,激发农民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补上农业农村“最大短板”,不是简单的填平差距,而是要通过改革赋能、科技驱动、民生改善,让农村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如此,才能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让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更加宽广。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编辑:刘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