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霞
新春佳节,阖家团圆。伴随着嗡嗡的引擎轰鸣声,63岁的村医徐永高骑着摩托车穿梭在蜿蜒的山谷道路上。刺骨的寒风如刀子般猛刮着脸颊,徐永高却感到习以为常。
徐永高所在的利州区白朝乡徐家村,坐落谷底、群山环绕,近800名村民分散居住在莽莽群山间。当越来越多的村民翻山越岭,走向繁华城市时,徐永高却坚守大山深处42年,成为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1981年,跟着乡里老医生“学艺”后,徐永高回到徐家村,挎起药箱踏上了行医路。
42年间,他见证了村里简易小药房到标准卫生室的变化,经历了双脚步行出诊到骑摩托车出诊的过程。“鞋子倒是坏得不勤,摩托车却换了4辆,成本高了不少呢!”徐永高笑言道。
20多分钟翻山越岭,徐永高的摩托车驶进村民罗兴碧的院落里,熄火停车后,他步履匆匆向屋内奔去。
“徐医生快来坐,大过年的,给你添麻烦了!”70多岁的罗兴碧热情招呼他坐。
“嫂子,今天感觉哪里不舒服?咳嗽好些了没有?有没有按时吃药?”了解病人有胸闷头晕症状后,徐永高打开药箱取出药品,给老人输液。
临走时,徐永高仍不忘叮嘱“多喝热水,莫出门吹风受凉,不要着急干重活”。这也是他近期出诊时,强调最多的话。他告诉记者,农村老人爱操劳,作为医生,多唠叨几句,对病人准没坏处。
春节期间,很多年轻人回到了村里,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救治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利州区从专家力量、医疗救治、药品物资等方面推进资源下沉,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第一道防线作用的发挥,对农村地区老人等特殊群体开展送药上门、送医到家等服务,全力保障农村群众就医用药需求。
在徐永高的心里,村里病人的小事是自己顶天的大事。为了让村民看得上病、吃得上药,即使在春节期间,他也枕戈待旦,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只要一个电话,他准能骑着摩托车及时出现在村民的院子里,一刻不耽误。
一说起“摩托医生”徐永高,村民们都赞不绝口,“医术好,只要身体不舒服,我们都找他。”“心细,对我们态度也很温和,像亲人一般。”“我们信得过他,找他看病我们很放心。”……
“我是医生,也是党员,让乡亲们走最少的路、花最少的钱把病看好,是我最简单的愿望。”42年来,徐永高已为村民提供超过5万人次的诊疗服务,累积了400多本处方笺,足迹遍布村里的每个角落。一次次出诊经历,让徐永高的脑海中拥有一张“地图”,它不仅能“显示”通往各家各户的乡间小路,更“标记”着村民们的身体状况和病症。
凭着过硬的医术和耐心的服务,徐永高牢牢守住乡亲们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赢得了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春节期间,徐永高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病人多的时候,他还叫上妻子和儿子,帮忙照看病人输液、入户送药等……
“村里有很多空巢老人,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健健康康过晚年。”徐永高由衷地说。
“叮叮叮……”出诊电话再次响起,徐永高又挎着药箱,骑上摩托车,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