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创新创造的更高处——从《蜀道新歌》说开去(二)

近日,《人民日报》长篇通讯《蜀道新歌》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新版的四川“推荐信”为什么刷屏了?透过报道,人们看到,平原的路、高山的路,有形的路、无形的路,现在的路、未来的路,汇聚形成一条充满创新活力的强省路。

创新发展,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2023年7月,总书记来到四川,殷殷嘱托“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为什么是四川?

不只在于这片土地自古就流淌着创新的基因。从先秦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西汉落下闳创制《太初历》、南宋秦九韶编写《数书九章》,到新中国成立后成功研制“两弹一星”,近年一系列“国之重器”在川诞生,都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烙下鲜明的“四川印记”。

更在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无不提醒: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作为科教大省和人才大省,大院大所云集、科技资源富集的四川再次被委以重任: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扛牢国之大者,亦是补齐短板锻造长板的省之要事——尽管是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31个制造业门类的省份,但四川工业化率过早过快下降,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体系不优的问题仍较突出。

不创新就无路可走,善创新才能后发赶超。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三次全会鲜明工业扛大旗、挑大梁发展导向,强调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四次全会作答城乡融合发展必答题,做强县城产业支撑、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指向的是创新;五次全会专题研究发展新质生产力,部署任务时坚持“以创新为主导”;六次全会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举措,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七次全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新之道一以贯之。

奔赴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四川的做法是,动态优化“蓝图”,精细设计“施工图”,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动力和引擎。四川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联手重庆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中国(绵阳)科技城,谋划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及六个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聚源兴川”行动,构建做强科技创新的硬核支撑。

产业创新为实现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四川深入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推进“15+N”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抢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25条产业新赛道,让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

世界向东,中国向西。聚光灯下,创新高地加快崛起。何为高?是在全国创新和产业版图上有“显示度”,成为能吸引创新要素汇聚的“地标”。

一手抓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西部唯一国家实验室在川建成投用,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精准医学、超高清视频等国家创新中心产出重要成果,歼-20、“华龙一号”核电装备、5万千瓦重型燃机、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等一大批“国之重器”惊艳世界。

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巴山蜀水间,拔节而起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9个国家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的面孔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四川造”高端柔性屏全球市场占有率近50%,核电装备产量占比全国第一,动力电池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研制出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

创新,可以创造奇迹。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健康的创新生态,既要有处于山巅的瞭望者引领潮流,也要有扎根沃土的实践者提供强劲的“腰部”支撑。

但创新不易,从来都是九死一生。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需,四川打出一套富有含金量的政策“组合拳”:支持建设研发平台,支持“参与双向揭榜挂帅”,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给补贴,产业基础再造给补贴,参与产业新赛道给补贴……

久久为功,静待花开。截至2024年,四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8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扩至2.4万家,486户企业摘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桂冠。

8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一大批“填补空白”“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四川走向全国,意义重大、振奋人心。

当雅安“点亮”绿色算力产业,凉山“化身”清洁能源走廊,革命老区巴中跑进新型显示产业新赛道……网友惊叹,即便身在四川,熟悉的土地也会时而“陌生”。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借助改革解开一切束缚创新的“绳索”,让创新者得以放手拼搏。发轫于四川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被称为科技界的“小岗村”改革,让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呈井喷之势。

前不久,《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25—2029年)》印发实施,明确300多项改革措施,预期取得2500余项改革成果。

创新之道,亦在从细节处着手。

今年上半年,四川连续举行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发布会、低空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暨产品发布会;6月,举办提升领导干部应用AI人工智能能力系列讲座,以视频形式覆盖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3万余人。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千年蜀道焕发新颜,此时我们心中回响的,是总书记的那句话:“我们都是奋斗者,从过去奋斗到今天,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我们未来的目标很明确很伟大,要实现它,还得靠我们继续实干奋斗。”

迈向创新创造的更高处,大道之行,壮阔无垠!

记者 张守帅

编辑:王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