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大后方到国家战略腹地”档案文献展开展 多份特色档案文献首次亮相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何佳欣 摄影报道

9月8日,由四川省档案馆主办的“从抗战大后方到国家战略腹地”档案文献展开展,真实再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四川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画卷,凸显四川作为我国发展战略腹地的重要地位,以正确二战史观捍卫历史正义,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开幕式现场

中央档案馆珍档重磅展出

省市县三级档案馆抗战档案首次联展

“展览里有大量四川民众抗战的档案、图片、资料,如‘伤时拭血 死后裹身’的死字旗、第十六保住民蓝京铭自甘送子参军的血泪呈文、内江农民李德鳌变卖家产捐钱抗战的文书、叙属联立中学校四十班学生刘治清等誓死参加义勇壮丁的请命书等档案,再现了全民抗战的恢宏长卷和历史细节,讲述着‘川人从不负国’的豪迈。”四川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魏源介绍,展览分为“铁血川魂 共御外侮——抗战大后方的四川”“筚路蓝缕 砥砺前行——战略后方的四川”“肩负使命 勇担重任——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的四川”3个部分,通过300余件珍贵档案文献、图片、实物、资料,全面展示了四川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特历史地位,带领人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深刻触摸四川从抗战大后方到国家战略腹地的伟大历程。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从抗战大后方到国家战略腹地”档案文献展获中央档案馆支持,展出首次集中开放的《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等重要档案,清晰呈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完整还原抗战内迁史,展览专门征集南京等地珍贵档案展出。同时,凝聚全省各级档案馆力量协同开发红色档案,聚焦抗战中鲜为人知的瞬间。

抗战家书、抗战歌曲、口述档案和音视频……

多份特色档案为首次与公众会面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特别展出华西协合大学学子投笔从戎照片、“平民英雄”抗战家书、抗战歌曲、口述档案音视频及实物等,多份特色档案为首次与公众会面。

比如,川人抗战家书展区,以个体的微观视角呈现毁家纾难的无畏选择。既有赵一曼“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绝笔书信,也有士兵水三“现在是国难当前,男正是与出力之时,不能返家奉养母亲”的真挚思念,还有何文元致父母“我的目的是为中华民族革命斗争而到底,是不顾虑家庭父母,不顾虑一切牺牲流血,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去,收复东北失地而奋斗!”……家书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力透纸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当天,天明歌咏团在成都春熙路教唱救亡歌曲,歌声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从抗战大后方到国家战略腹地”档案文献展特别开发著名词作家贺绿汀、光未然等创作的抗战歌谱档案,让《一齐上前线》(贺绿汀作词)《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光未然作词)《奋起救国》《自贡市儿童保育院院歌》《自贡市抗敌歌咏话剧团团歌》5首抗战歌曲首次原曲重现,奏响80多年前的热血强音,营造出强大的历史真实感,激发参观者在音符中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抗战歌谱档案

现场,林徽因书信手稿被特别展出。抗战时期,李庄云集逾万名学者与学生,汇聚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方舟”。在李庄的6年中,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讨论、构筑出《中国建筑史》,不仅用中国知识分子的方式应援前线抗战,更为后世留下弥足珍贵的学术和文化遗产。此次展出卢沟桥事变后林徽因致女儿梁再冰的书信,以质朴语言传递抗敌决心:“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这封书信折射出,在烽火中守护文脉的先生们,将教育的真谛刻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中。

静态陈列+动态演绎

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

展览将静态陈列和动态演绎相结合,突出互动性,增强参与感。多处沉浸式互动展区设计了历史场景复原、多媒体与艺术装置、互动体验等展项,专设抗战家书诵读、抗战歌曲点播、“时代光影”老影院等档案思政课堂,特别设置“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区为英烈电子献花、推出“时代答卷 我‘档’在前”档案文化互动漫游H5和“锦绣天府 安逸四川”互动合影,配套情景表演、专题讲座等丰富活动,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

“时代光影”老影院档案思政课堂

此外,展览还深度链接全国首创、首发的“红色档案知识库及基于自然语言交互的人工智能问答大模型”“虚拟档案文化IP形象数字人”两款AI产品,并综合性开发、本地化部署AI智能体。数智人“档小江”“档小河”化身展览“数智讲解员”,担任“江河奔腾”红色档案知识库的互动大使,与公众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为参观者带来全新的“档案+科技”沉浸式体验,率先探索构建档案+人工智能应用新场景。


编辑:张妍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