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让绿水青山既有高颜值又有高产值

【光明论坛】

今年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文章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培育大量生态产品走向市场,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们需要尊重并遵循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我们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重要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破坏生态将直接动摇经济根基,而优良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可以成为最大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高水平保护倒逼产业结构优化,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发展注入新动能。以生态“底色”绘就经济“成色”,福建的发展实践即是生动的例证。据统计,当地森林覆盖率连续46年居全国首位;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保持优良,以约占全国1.3%的土地、3%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想理念同一性、价值目标一致性和现实实践共生性。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链条各环节,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实现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

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促进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推进生态产业化,可通过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等“生态+”产业,将清洁水源、优美景观、丰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挖掘生态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将自然景观与地域历史、民俗传统、艺术表现等文化元素有机融合,打造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生态产品和生态产业,推动生态资源从“潜在价值”向“现实收益”跨越,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体系。比如,大兴安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0年来,森林覆盖率升至85.7%,林下经济和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推进产业生态化,则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增加产业链绿色附加值,培育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服务业等,发展“物尽其用、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排放,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着力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让“聚绿成金”“借绿生金”之路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