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砷的认知,是否还停留在潘金莲毒死武大郎的砒霜上?砒霜,即三氧化二砷,作为砷的化合物,历史悠久,是最古老的毒物之一。然而,砷的毒性并非仅限于其化合物。事实上,当人体摄入过多的砷时,便可能引发砷中毒。更令人担忧的是,砷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明确列为一级致癌物。
新标准《GB 5009.11-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将于2024年8月8日正式实施。新标准对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多项重要修订,包括增加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为新的测定方法,删除原有的银盐法,并改进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此外,新标准还针对食品中无机砷的测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增加了微波辅助提取法,并改进了多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检出限、定量限等关键参数。
砷,这一无臭无味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环境中以灰砷、黑砷和黄砷等多种同素异形体形式存在。尽管其化合物在通常情况下几乎无毒,但暴露于空气中后会迅速氧化成毒性极强的三氧化二砷,即我们熟知的砒霜。砷污染是指由砷或其化合物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排放、农业和畜牧业活动中含砷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以及含砷矿物的开采和冶炼等人类活动。同时,特殊自然环境因素如岩石及矿物的风化、火山喷发、生物活动和含砷地下水等也是水环境中含砷化合物释放的重要源头。
砷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会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转化过程,以多种形态存在于水体、土壤、植物、海洋生物乃至人体之中,形成砷的循环。这种循环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深远影响,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我国正是世界上受砷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砷中毒及其危害
当人体摄入的砷量超过安全阈值时,便可能引发急性或慢性砷中毒。含砷食物的过量摄入会干扰体内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人体生长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砷中毒的症状包括胃肠道刺激(如腹泻、腹痛)以及皮肤、神经和血管的损伤。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食用含砷量高的食物,以防慢性砷中毒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如何预防食物中的砷中毒?
减少砷含量高的海产品的摄入
水生生物,特别是海洋生物,具有强大的砷富集能力。龙虾、海带和紫菜等海产品往往含砷量较高。然而,不同海域的污染程度差异导致砷含量有所不同。虽然大部分紫菜和海带的无机砷含量符合标准,但总砷含量仍高于其他食品,尤其是经过烘制和烤制的紫菜和海带。因此,建议适量食用这些海产品。
防范慢性饮水型砷中毒
砷是少数几种可通过饮用水致癌的物质之一。当饮用水中砷含量达到20mg/L时,可能引发急性砷中毒,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用水中砷的安全限值为0.01mg/L,长期饮用砷含量超过此标准的水则可能引起慢性砷中毒。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面水资源不足,导致人们开采地下水。但这些水中可能砷含量超标,从而引发饮用水砷中毒事件。因此,新开发的深井水和地下水必须经过专业机构测试,确保砷等有害元素含量达标后方可饮用。同时,野外的水也不宜轻易饮用,购买净水器时也需选择有品质保证的品牌。
降低砷含量高的粮食的摄入
研究显示,我国污染区粮食作物的砷超标率高达8%,其中水稻的超标率更是达到9%,玉米和小麦的超标率也均超过20%。尽管在规范销售渠道出售的粮食制品其砷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但小商贩或流动摊点销售的粮食以及来自砷污染区的粮食仍需谨慎。
减少砷含量高的蔬菜的食用
尽管蔬菜中的砷仅占中国普通人群膳食结构中砷的15%左右,但这些蔬菜中的砷多为毒性较强的无机砷,占比高达87%。不同种类蔬菜的砷含量也有所差异,其中叶菜类的砷富集系数最高,如芹菜、蕹菜、茼蒿、芥菜等蔬菜的抗砷污染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购买蔬菜时,应尽量避免选择可能受到砷污染的品种,并减少食用砷含量较高的蔬菜。(崇州市疾病预防控中心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