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它的核心作用是为人体提供能量,每克糖可产生约4千卡的热量,是大脑、红细胞等组织的首选能量来源,某些糖类(如低聚糖)是肠道益生菌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此外,糖参与人体的代谢与合成,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为什么要控糖→
1.摄入过量的糖,在肝脏中转化为糖原,作为能量储备。当肝糖原储存饱和后,多余的葡萄糖将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肝脏和身体的各个部位,导致脂肪肝和全身性肥胖。
2.如果短期内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如暴饮暴食),血糖会迅速升高,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随后,胰岛素可能过度降低血糖,导致餐后低血糖(如头晕、乏力、心慌),形成血糖“过山车”式波动,长期可能损伤胰岛功能。
3.过量糖分直接与蛋白质结合生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简称AGEs,可对皮肤产生全方位、无死角的负面影响,加速皮肤衰老。AGEs一部分来源于人体自身合成,一部分是通过饮食增加。比如做红烧肉时的“炒糖色”,在炭烤、烧烤、油炸、烘焙过程中,糖和蛋白质在高热状态下生成棕色至棕黑色物质,这样产生AGEs水平比起身体内源生成的AGEs更是“高出天际”。
怎样科学控糖→
生活中,主食米饭、薯类、水果等食物,其中含有淀粉、膳食纤维,也属于营养学里控糖饮食的范畴。但我们真正要控制的是--“添加糖”。添加糖是纯能量食物,也称“空热量”食物,比如蔗糖、白砂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浆、玉米糖浆、果葡糖浆、蜂蜜等。添加糖不仅存在于饮料、糖果、蛋糕、饼干、蜜饯等甜味零食,还可能隐藏在“不甜”的食品中,如酸奶、番茄酱、膨化食品、燕麦、芝麻糊等。
另外,一些“无糖”产品也并非等于无“糖”,比如标注了“无蔗糖”,成分中却有葡萄糖;或者食品添加剂中无糖,但食物本身有糖,这些都需要细看配料表来辨别。
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控糖要点→
1.尽量做到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替代饮用水。糖含量>11.5g/100ml属于高糖饮料。
2.少吃甜味食品和加工食品:糕点、饼干、蜜饯、甜点、冷饮等。
3.要学会查看食品标签中的营养成分表,选择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饮料,注意隐形糖。
4.少吃经高温加工的烧烤、油炸和烘焙类食物。
5.少用番茄沙司、蚝油等含糖量较高的调味品,佐餐用的果酱中也含有较多的糖。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少盐少油控糖限酒.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王旭峰.戒糖既抗衰又减肥真的吗.大众健康,2020(12)
[3]于宁.戒糖?科学控糖才是王道.中医健康养生,2020(09)
(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健教科刘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