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盛夏时节,走进剑阁县下寺镇中心村,一幅乡村振兴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整洁宽敞的石板路在田野山峦间蜿蜒延伸,正值成熟期的无籽葡萄挂满枝头……
近年来,中心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了一条乡风文明、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路。2025年,该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党建引领聚合力涵养和谐乡风新风尚
中心村位于剑阁新老县城的交会处,距新县城15公里。近年来,中心村党支部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村民“坝坝会”等阵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教育。
“我们把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建立‘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机制,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村党支部书记刘世维介绍。
榜样力量是引领文明新风尚的明灯。中心村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评选活动,选树了21户文明家庭、12位好婆婆、10位好媳妇等先进典型。这些从田间地头、左邻右舍中涌现出来的模范,生动诠释了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家庭美德与时代新风。
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村里还制作了5块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并组织开展了13场感人至深的模范事迹宣讲会,有效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村民王大春在参加完道德讲堂后表示:“讲的都是我们熟悉的人和事,特别亲切实在。人家做得好,咱也得学着点,把家里家外都整好。”
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田,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心村相继获得省级“四好村”“文明村”“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生态宜居展新貌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绿水青山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中心村依山傍水,村域面积14.2平方公里,耕地2336亩,山林14500亩,森林覆盖率达68%,生态资源丰富。
近年来,中心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立起高效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垃圾处理模式,36个分类垃圾桶科学布点,2辆清运车每日穿梭,确保0.4吨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环境改善不仅依靠硬件设施,更源于村民环保意识的提升。通过组织村民参加多场环保知识讲座及宣传,让环保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同时,中心村还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环境卫生要求转化为村民的内在自觉和行为规范,实现了约束与激励并重。
“现在大家都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看到地上有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环境变好了,住着更舒心。”村民刘仕明笑着说。
这份对环境的珍视,也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上。村内道路硬化总里程达35公里,实现组组通公路;修建灌溉渠道7.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960亩;电力通信全覆盖,网络入户率达100%。
如今的中心村,青山环抱,绿水长流,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产业兴旺促发展铺就富民强村幸福路
中心村坚持“产业为基、富民为本”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蓬勃向上的富民强村之路。
“马上葡萄就要成熟了,目前农场有10多个优质品种,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来上百人采摘,月收入能达到近30万元。”国家级生态农场剑阁县达令水果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晓红介绍,农场还有黄桃、梨子、李子等水果,每年6月至11月,月月都有鲜果采摘。
以该农场为代表,中心村成功培育了8家新型家庭农场,通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渠道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8场次、销售对接活动30余次,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火车头”。
走进金色家园农家乐,昔日荒废的村小学如今已耳目一新,有古朴雅致的民宿房间、绿意盎然的休闲广场和花园,还建起了地道美味的农家乐餐厅,成为远近游客热爱的打卡地。
近年来,中心村通过盘活闲置校舍、养殖场等资产,打造精品民宿和生态农家乐,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集体经济年增收3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提升1.2万元。“我们老两口一个月能挣到七八千块钱,再也不用出远门打工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村民李德芬高兴地说。
此外,立足耕地和山林资源,中心村粮食年产量约1800吨,特色经济作物年产值达170万元。更令人瞩目的是乡村旅游的兴起,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6万人次,带来旅游收入约300万元,正在走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