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15日,剑阁县95名品学兼优的学子远赴福建晋江,开展了为期九天的“川越山海·丝路寻踪”主题研学活动。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文化之旅,将课堂延伸至闽南大地,在行走中深度感知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脉动,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梧林传统村落,红砖古厝与哥特式洋楼交相辉映,构成一座露天建筑博物馆。第一次见到闽南“古大厝”飞檐翘角的郭子琪兴奋地举起手机:“课本里的‘雕梁画栋’活了!”老师指着屋檐角上的石头小兽解释道:“这叫滴水兽,古时下雨,雨水就顺着它的嘴巴流出来,既美观又实用!”一旁的剑门关实验学校学生赵若萱立刻有了新发现:“快看旁边那栋!它的滴水兽脸像老虎有胡须,尾巴却像章鱼,太有趣了!”这一发现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好奇心。随后的动手体验环节,大家纷纷挑选心仪的滴水兽模型,细心调配颜料,亲手为这些承载闽南建筑智慧的小兽赋予色彩,在复刻与创作中加深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
走进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学子们的科学热情被点燃。他们围在实验台前,专注地进行琥珀紫外线照射:“看!它像星星一样发出蓝光!”通过密度测试、静电实验等动手操作,琥珀的奥秘被层层揭开。而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巨大的福船模型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古人征服海洋的卓越智慧。13个“水密隔舱”的设计,不仅保障了航行安全,更成就了远洋壮举。“课本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化作眼前巨船,祖先的智慧令人震撼!”剑州中学学生王艺在研学日记中由衷赞叹。
在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学子们亲手揉捏陶土,体验“一土一世界”的匠心。“看着简单,拉坯时泥巴总‘逃跑’!”满脸泥点的罗一然笑着说,“大师们几十年练就的功夫,我十分钟就服气了。”而在安溪溪禾山的采茶初体验,更是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老师说‘三叶或两叶一芯’是标准,可嫩芽总是从我指缝中溜走。”一只手忙着扶遮阳斗笠,一只手忙着采茶的贺芮琪无奈道。骄阳炙烤下,汗珠滚入竹篓,指尖的辛劳让学子们深刻理解了劳动的价值。
崇武古城海风拂面,抗倭英雄戚继光雕像巍然矗立。学子们登上瞭望台,抚摸斑驳城墙上的铳孔,历史课本中的“海防前线”在此刻变得无比真切。“站在古城墙头,看惊涛拍岸,突然深刻理解了什么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剑门关高级中学初二学生王枳卓感慨道。带队老师陈蕃适时引导:“这坚固城防背后,是无数先辈保家卫国的热血与担当,希望你们永远铭记这份责任。”
“第一次离开家乡参加研学夏令营活动,太新奇了!玩泥巴变出碗、给小石头怪兽穿上彩衣,都像在变魔术!最最厉害的是,我看到了‘全世界最厉害’的恐龙宝宝化石‘英良贝贝’,它蜷着身子在石头里睡觉的样子,好像藏着亿万年的小秘密!书里的图画突然变成真的,比玩最爱的游戏还要开心!”剑门关实验学校学生赵崇景难掩兴奋地说道。
剑州中学学生李佳涛也深有感触:“研学实践最珍贵的,不是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让我们发现,世界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它让知识有了温度,让成长有了痕迹,教会我们跳出课本框架,在真实世界里寻找答案。”
“原以为历史是书本里的字,现在它是古厝的风、陶瓷的光、茶山的汗。”剑门关高级中学学生刘馨文感慨道。
九日行程圆满结束,学子们带着亲手绘制的滴水兽、打磨的琥珀标本和写满心得的研学手册,更带着充盈的心灵和开阔的视野踏上归程。正如研学负责人许烊总结:“当课本里的‘海上丝路’化作触手可及的古船与白瓷,历史便有了心跳与温度。这场以山河为卷、文明作题的行走课堂,将家国情怀镌刻进少年血脉,也点燃了守护与传承千年文脉的星火。”
李敏许烊
编辑:何泓岑校对:石雪芹
责编:何沂薇编委: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