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进行时丨“新枫景”绘就旺苍基层善治新画卷

7月10日,晨光熹微,旺苍县东河镇福临村,几位村民围坐在石凳上,正与胸前佩戴党员徽章的“红色代办员”低声交谈;村委会墙上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川善治”平台更新的村民诉求与处理进度……

近年来,旺苍县以“枫桥经验”为指引,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用实打实的举措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一幅幅平安和谐、共治共享的“新枫景”徐徐展开。

“庭院议事会”架起矛盾化解“连心桥”

旺苍县木门镇地处旺苍县东南部,是川陕革命老区的重镇,辖区内人口结构复杂,山林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时有发生。为破解“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治理困境,木门镇创新推出“庭院议事会”机制,由村“两委”干部、老党员、乡贤、法律顾问等组成议事小组,将会议室搬到村民庭院里,把矛盾纠纷摆在“阳光下”协商解决。

在具体操作中,议事会遵循“三定三公开”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议题,公开议事过程、公开协商结果、公开执行情况。针对宅基地纠纷、林地边界争议等高频矛盾,议事会还会邀请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专业人员现场答疑,用政策法规明晰权责。

“多亏了你们的调解,纠纷终于解决了。”近日,木门镇石川村村民谭普益通过村上庭院议事会的调解,与邻居多年的宅基地纠纷终于解决,握着调解员的手喜笑颜开。据了解,谭普益与邻居因宅基地边界问题积怨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组织议事会在争议地块旁召开现场会,通过法律顾问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村民代表集体评议的方式,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并现场签订。

“在木门镇,像这样通过‘庭院议事会’化解的矛盾纠纷,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0起,化解率达99%。”木门镇党委书记孙贵全表示,庭院议事会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拉近了干群距离。通过群众全程参与、全程监督,矛盾化解从“政府主导”变为“群众主导”,从“被动调解”变为“主动化解”,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红色代办员”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以前办个低保要跑镇里好几趟,现在一个电话,红色代办员就上门来收材料,太方便了。”近日,东河镇福临村村民詹立发说起“红色代办员”赞不绝口。

据东河镇组织宣传委员唐霓介绍,镇辖区内流动人口多,群众对政务服务的需求多样且迫切。为此,近年来东河镇依托红色资源优势,组建了一支由党员、村干部、志愿者组成的“红色代办员”队伍,为群众提供“上门办、帮代办、加急办”服务。

“‘红色代办员’实行‘网格化管理、清单化服务’,将全镇划分为25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名代办员,公示代办范围、联系方式和服务承诺。除此之外,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代办员提供‘一对一’全程代办服务,从材料收集、表单填写到证件领取全程包办。”唐霓表示,今年以来,东河镇“红色代办员”已累计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1万余件。

“川善治”数字赋能基层减负

“我爸的丧葬补贴,上午10时在手机上申请,10时19分就办好了!”近日,在白水镇快活村,村民陈一霞看着手机上“川善治”平台的消息,惊喜地表示。

据了解,这一变化源于白水镇全域推广的数字化治理模式。针对山区留守老人多、办事跑腿难的痛点,该镇将村级事务搬上云端,村民动动手指即可完成社保咨询、汛期预警、纠纷反映等92项服务,目前全镇13个村1个社区全部入驻“川善治”平台。

而“川善治”平台的高效运转,离不开背后的“数据跑路”机制。白水镇党委委员、组织宣传委员米亮介绍,为用好该平台,白水镇与县民政、社保、应急等12个部门建立数据共享通道,将村民基础信息、政策文件、办事流程等数据整合到平台数据库,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复用”。同时,平台的“随手拍”功能让村民可以实时上传环境脏乱、道路破损等问题线索,后台根据地理位置自动分派给相关责任人,形成“上报-处置-反馈”闭环。据统计,今年汛期,村民通过平台上报山体滑坡隐患点4处,均在24小时内完成处置。

“庭院议事会”议出和谐,“红色代办员”办出温度,“川善治”平台“智”出效能……接下来,旺苍将持续以“新枫景”为笔,在广袤基层精心描绘善治新图景。

杨洁刘连福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何沂薇编委: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