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阁县下寺镇双旗村,一场“摘牌行动”让村委会旧貌焕新颜,群众找服务也从“眼花缭乱”变为“一眼明了”。8月14日,记者在双旗村村委会看到,墙面褪去了往日繁杂,只挂着6块标识标牌。
标牌满墙:基层治理的“形式主义枷锁”
曾几何时,双旗村村委会外墙、里墙成为了“牌子展示墙”。20余块标识标牌密集排开,既有职能部门要求的“责任牌”,也有临时工作的“任务牌”,部分牌子长期闲置、内容过时,群众办事时常看得眼花缭乱。
“以前部分上级部门为强化责任落实或方便考核,通过文件、会议、督查等方式要求村(社区)必须悬挂对应标牌,甚至将挂牌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双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卫建坦言,这种形式主义既浪费资源,又加重了村级负担。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剑阁县调研发现,牌子多、挂牌乱是基层“小马拉大车”困境的缩影,过多的形式主义消耗着干部服务群众的精力。为此,一场以“减负”与“赋能”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优化行动在全县铺开,双旗村进行摘牌减负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精准拆牌:为服务群众增效助力
“不是简单拆牌子,而是要厘清哪些是必须的‘责任牌’,哪些是多余的‘负担牌’。”卫建说。
改变始于一场精准“瘦身”,双旗村此次清理,严格对标“4块标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标牌)+2块标识(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标识)”标准,以“谁挂牌、谁负责”原则开展集中整治。通过“划红线”明确“必留、可并、必清”三类情形,对部门转嫁压力的挂牌行为坚决说“不”。最终,外墙标识标牌精简至6块,内部牌子按照规范目录减少比例达50%,墙面清爽度显著提升。
环境清爽了,群众心里不“堵”了。过去群众找办事窗口要先“认牌子”,甚至因牌子太多找不到关键部门。清理后,“4块标牌+2块标识”清晰明了,群众一眼就能定位办事地点,简洁明了。
服务没缩水,反而更实在了。通过村(社区)的“办事指南”及村干部主动解释“牌子摘了但职能还在”,群众发现“该办的事一点没少”。例如,原本挂“妇女儿童之家”牌子的场所,现在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统筹使用,干部少了应付挂牌检查的精力消耗,服务更及时高效。
如今的双旗村,村委会外墙的6块标识标牌整齐醒目,背后是干部沉下身子解民忧的忙碌身影。
机制护航:筑牢“减牌不减效”防线
如何避免“今天摘、明天挂”?为防止“挂牌乱象”反弹,下寺镇打出“制度组合拳”:制定“负面清单+正面目录”,明确挂牌“硬杠杠”,让“能挂什么、不能挂什么”一目了然;构建“上级督查+群众监督+部门互督”立体监督网,将滥挂牌行为纳入纪律处分范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对过度留痕行为的处分规定”,成为制度“高压线”;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减牌不减服务”。
双旗村的实践为剑阁县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以“4+2”标准精准清理,让阵地回归服务本质;以职能整合提升效能,让干部回归群众中间;以长效机制巩固成效,让减负回归治理初心。如今,走进双旗村,墙上牌子少了,群众笑脸多了,基层治理的“面子”更靓,服务群众的“里子”更实。
近年来,剑阁县聚焦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以“减负”与“赋能”双向发力为抓手,通过厘清权责、靶向赋能、完善机制等组合拳,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推动治理效能提质升级。针对基层“挂牌多、证明繁、机制杂”等痛点,该县开展专项整治,清理规范村(社区)挂牌1700余块。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敏佳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何沂薇编委:江涛陈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