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傍晚,暮色刚漫过旺苍县嘉川镇的民居屋檐,嘉川镇煤铁厂生活区至旺苍西高速出口的4.2公里路段上,115盏崭新的路灯齐刷刷亮起,暖黄的光流成一条蜿蜒的河,把夜色熨帖得格外温柔。
商户刘付川搬了小板凳坐在店门口,看着灯光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嘴角的笑意藏不住:“以前摸黑走路,现在灯一亮,心里都敞亮些,来店里的客人也多了!”
这束光,照亮了群众盼了多年的路,更照见了旺苍县作风转变的清晰轨迹。
暮色如纱,新路灯次第亮起。
提前“亮灯”10天的效能革命
“这条路早晚高峰堵得很,到了晚上黑黢黢的,老人小孩出门太危险。”说起曾经的“失明”路段,嘉川镇居民李素兰直摇头。作为连接工业园区与高速出口的主干道,这里日均车流超8000辆,行人往来频繁,但多年来路灯缺失的问题,像根刺扎在群众心头。镇里不是没惦记,可资金统筹、部门协调等难题摞在一起,成了拖了又拖的“老大难”。
转机始于一场作风的“破冰”。旺苍县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动力,针对这段主干道,县住建局与城发公司组成增设路灯专项工作组,“直插一线、特事特办”。
“我们砍掉三个非必要协调会,把会议室搬到工地上。”路灯改造项目负责人张滔的记事本上,记着这样一组对比:过去需层层报批的流程,现在变成“群众需求—现场勘查—方案敲定”的直线对接。
原本预估的1个月工期,在务实高效的作风推动下,缩短至10天;项目资金全程在阳光下运行。
6月15日开工,24日安装结束,7月25日晚全线亮灯。当最后一盏路灯调试完毕,在场的施工队员和居民自发鼓起掌来。这10天,跑断腿的是干部,暖在心的是群众。
车流划过,光影在路面跳着舞。
问需于民下沉一线解民忧
为基层松绑减负,旺苍县以“一专项一实事一县领导一单位”机制为抓手,推动形成集中破解民生难题、深化专项整治的合力。通过大力压减督查检查、精简报表填报,基层干部得以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
腾出的精力投向何处?答案清晰:下沉一线。在制度松绑与责任压实的双重驱动下,基层干部“走街巷、进家门、听民声”,将精力精准投向为民服务。
“以前反映问题石沉大海。现在干部主动上门,短短几周就解决了困扰几年的难题,这才是真正把我们放在心上!”嘉川镇居民李素兰的话,正是作风转变带来获得感的生动注脚。
115盏路灯次第点亮,4700多米电缆织就温暖明亮的安全网。通过优化方案和阳光采购,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两个多月完工,还实现了资金效益最大化。“作风转变就是生产力,效率提升看得见摸得着。”旺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正斌的话,道出了作风效能与民生福祉的紧密联系。
如今,夜幕下的这条路,成了附近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在灯下追逐嬉戏,老人们搬着板凳唠家常,刘付川的杂货铺生意比以前好了许多。他说,“灯亮了,心暖了,感觉日子都更有奔头了。”
115盏路灯,照亮的不仅是4.2公里的夜路,更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记者手记
从群众对夜间出行安全的强烈呼声,到10天内完成原本需数月的路灯安装流程,旺苍县用“直插一线、特事特办”的务实行动,打破了“老大难”问题的僵局。砍掉非必要会议、压缩协调时间、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工作效率的提升,更彰显了“少些形式、多些实干”的理念革新。
而“一专项一实事一县领导一单位”机制,让基层干部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下沉一线听民声、解民忧。居民李素兰的感慨,商户刘付川的期盼,都是作风转变最真实的反馈——百姓的急难愁盼被真正放在心上,民生难题不再“石沉大海”。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敏佳文/图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何沂薇编委:杨俸润程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