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旺苍县黄洋镇古店村,老党员杨明的名字总与“靠谱”“实在”紧紧相连。这位年过六旬的党员,用二十余年的人生轨迹,将“诚信”二字刻进骨子里,从承包煤厂的担当到南下打工的坚守,他的故事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在乡亲们心中生根发芽,长出对“信义”的敬畏与感动。
时光倒回1996年,时任原古天村六社社长的杨明,瞅着村里发展滞缓,很是着急。他主动扛起重担,承包了濒临倒闭的村办煤厂。“那会儿就琢磨着,能让大伙儿多挣点,日子宽裕些。再说,我自己还有一大家子等着吃饭呢。”杨明回忆时,眼里还透着当年的热忱。
然而,市场的风浪说来就来,经营的压力层层加码。到1999年,煤厂没挣着钱不说,反倒欠下38000元——那是乡亲们下井挖煤时,一镐一镐刨出来的血汗钱,是供应商眼巴巴等着的材料款,每一分都浸着汗水与期盼。
面对上门的村民,杨明红着眼眶,字字砸在地上都带响:“只要我杨明还有一口气,这钱一分都不会少!”这不是口号,是杨明扛在肩头的千斤诺。而那会儿他家里早已空得见底,外出打工成了他唯一能抓住的稻草。
2000年,带着简单行囊,37岁的杨明南下广州,在白云区建筑工地成了一名小工,专管打混凝土。盛夏的广州像个大蒸笼,他刚上工没多久,汗水就浸透了衣衫,被烈日一烤,后背、肩头结出一圈圈白花花的盐渍。工友见他拼得狠,劝他:“差不多就行,何必这么熬?”他总是摇摇头:“我是党员,还当过社长,说出口的话,不能不算数。”
省吃俭用成了他的日常。衣服磨出了洞,缝了又缝,照样穿在身上;顿顿是最便宜的饭菜,就为多抠出一分钱来。一年后,他揣着攒下的工资回了乡,挨家挨户敲门送钱。有老人握着他的手,哽咽着说:“杨社长,这钱我们都快不抱指望了……”掌心相触的温度里,藏着比金子还沉的信任。
2009年还清最后一笔债时,他长长舒了口气,眼里却泛起潮光——那些苦熬的日夜,那些累到直不起腰的时刻还历历在目。九年里,家庭重担与债务压力双重夹击,他却咬着牙“每年必还一部分”,全凭一句“不能食言”撑了过来。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杨明早已不是当年的社长,却成了村里人人竖大拇指的“诚信标杆”。有人打趣他当年太“傻”,他总指着胸前的党徽,坦坦荡荡地说:“党员说的话,就得钉是钉、卯是卯。诚信不是挂在嘴边的漂亮话,是对得起自个儿的良心,对得起乡亲们当初的那份信任。”
在古店村,杨明的故事被一辈辈人念叨着。他用实打实的行动证明:诚信是最本真的美德,一句承诺出口,便是风雨无阻的一生坚守。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敏佳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冯勋编委: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