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山绿水青山间崛起民宿经济新地标

核心提示

朝天区曾家山占全区面积近四成,以“夏天平均气温23℃”而闻名,是知名的消暑纳凉好去处,获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近年来,曾家山的民宿发展火爆出圈,从单体民宿的精雕细琢到集群的蔚然成势,从零星返乡创业的星火到共同富裕的燎原烈焰,正以蓬勃的“民宿经济”为战略支点,撬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跃迁。

当第一缕晨曦温柔地拨开曾家山的薄雾,照亮云顶美宿全景玻璃观景房,房间里的旅客轻搅着氤氲香气的现磨咖啡,看着脚下云海翻涌如瀑;山麓的布谷布谷民宿中,提着精致竹编小篮的客人踏入露水晶莹的浆果丛林,指尖轻抚过野草莓的粉嫩与金银花的鹅黄……一幅幅动静相宜的山居画卷,天天都在曾家山的民宿群落中诗意铺展。

理念破局高端引领下的设计革新

曾家山的民宿故事,始于一场对“生态价值”的深刻觉醒。

面对传统农家乐深陷同质化竞争的困境,朝天区以“生态为基、文化铸魂、产业联动”为牵引,确立了“高端引领、中高端主体、中低端补充”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将民宿产业纳入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朝天区促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奖励扶持办法》《朝天区旅游民宿等级划分及评定办法》《朝天区旅游民宿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密集出台,构建起多层次激励体系:新建民宿奖补真金白银,评星定级配套政策导向清晰,金融贷款支持破解融资瓶颈。制度创新的杠杆,有力地撬动了社会资本与乡土资源的深度融合。

6月4日,记者在曾家镇毛坝村看到,布谷布谷民宿二期即将完成装修。

返乡创业者刘兴东以“山居美学与功能主义融合”设计理念打造布谷布谷民宿,生意格外红火,住客回头率高达70%,旅游旺季一房难求。

刘兴东为高品质建设布谷布谷民宿二期工程,高薪聘请江浙顶尖设计团队,匠心打造亲子主题房、复式观景房、溶洞生态汤池等特色空间,将现代功能主义与山居美学进一步融合。“我们提供的远非一席安寝,而是唤醒城市人对山居诗意的重新感知。”刘兴东的愿景,正随着庭院中渐次点亮的艺术灯光照进现实。游客在此可以沉浸体验“随日而起、伴星而卧,与鸟虫相语、同美食相伴、共山林互歌”的旅居体验。

在两河口镇黄家村,青山外民宿的改造正如火如荼。这座由川北传统老屋涅槃重生的精品,巧妙保留了地域建筑的筋骨神韵——鱼鳞般层叠的青瓦,龙骨般盘错的木梁;同时创新植入地暖系统、全域智能家居等现代舒适科技。

“改造的精髓是让老屋‘生长’出契合当代的新故事,使每一块砖瓦都成为生态价值的转换器。”民宿负责人张仁奎介绍说,这种“修旧如新”的模式,是对当地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双重致敬。

模式创新多元主体共织民宿生态云锦

在曾家山广阔的民宿版图上,创新动能如星火四溅,多元模式竞相绽放,共同编织繁荣生态。

“在璀璨星光中入睡,在云海日出中醒来,绝美!”前不久,上海游客李威在云顶美宿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他感慨道,“好景、好耍、好吃、好宿,在朝天,全部可以享受到。”

据了解,云顶美宿以“冰雪经济+全季运营”模式开辟新赛道。这座“云端天空之城”,将南国冰雪IP与山居度假深度融合,建在曾家山滑雪场旁边,冬季更是人气爆棚。除此之外,云顶美宿依托先进的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线上一键下单、线下管家定制”,开创了“政企协作、数字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范式,有效破解了高山民宿的季节性瓶颈。

布谷布谷、晓山青、烟云里等民宿,则彰显了“能人返乡+示范带动”的强劲动能。归巢创业者们将前沿设计理念与麻柳刺绣、狮舞锣鼓等川北文化巧妙熔铸,打造出兼具美学高度与文化厚度的精品院落,成为吸引客流,提升区域品牌价值的核心磁极。

在与毛坝村相邻的大竹村,由村里闲置老旧农房改造而来的拾山院民宿,也颇受游客欢迎。与布谷布谷民宿的运营模式不同,拾山院民宿是“村集体主导+专业运营”模式的探路先锋。通过系统盘活村内闲置农房资源,引入成熟品牌的专业管理,将沉睡的资产激活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其开满鲜花的露台,已成为社交媒体上传播山居美好的标志性场景。

石光烛隐民宿集群则以抱团之势重构产业生态。通过建立客源共享机制,共建公共设施,共创区域主题IP,形成“单体有特色、集群强竞争力”的民宿矩阵。

…………

这些多元模式宛若山间跃动的金梭银梭,在曾家山的生态织机上往来穿梭——返乡创客的先锋理念化作纬线,盘活的村集体资源织就经线,集群协同的智慧结成密实针脚,将昔日零散的“山居孤岛”编织成错落有致、熠熠生辉的“产业云锦”。

这场从“单兵突围”到“军团作战”的蜕变,不仅催生出民宿经济的叠浪效应,更以针线起舞之姿,在绿水青山间绣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产业共振民宿经济激活共富密码与文化基因

民宿产业的裂变式发展,正深度重构曾家山的经济肌理与文化基因,释放强劲的共富动能。

在布谷布谷民宿的示范带动下,毛坝村村民刘金山将自家农房升级改造为20余间特色客房,年收入跃升至20余万元,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华丽转身。

刘金山的故事是曾家山民宿经济激活群众共富的生动缩影。这样的案例在曾家山并非孤例,民宿产业直接创造了大量本地就业岗位,如管家、保洁、餐饮服务、农产品供应,显著拉动了农副产品就地增值销售。

财富增长的背后,一场更深层的文化繁荣悄然涌动。曾家镇大竹村陶园居民宿,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元素巧妙融入空间设计,并打造了“巾帼优品”销售、展示平台,使古老技法重获市场生机。李家狮舞非遗传承人刘德玉,则将自家两层小木楼改造为民宿,每日为住客上演精彩狮舞,游客在沉浸式体验非遗之美的同时,也助力这些传统技艺重焕生机。

“民宿+非遗”“民宿+农事体验”的深度融合,使曾家山的乡村记忆得以延续,更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IP。正如朝天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国章所言:“民宿已超越单纯的住宿功能,成为传承乡土文明,重构城乡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的新枢纽。”

发展图景锚定新目标续写山乡巨变

作为曾家山环山路上的一处避暑人流聚集区,原乡康养度假小镇的入住率已经接近五成。除了来自成都、绵阳、西安等地的游客外,还有从浙江、北京等地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里有川洞天坑、吊滩河等景点,有门球场、运动场、攀岩等体育配套设施,还会举办邻里文化节、啤酒节等活动,夏可避暑、冬可滑雪,一年四季都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南充游客晏军每年都要来曾家山,他说,“我在这里买了一套房子,以后退休了,我们老两口就常住曾家山,安心养老。”

随着游客需求提升,曾家山已经围绕避暑康养,构建起以“民宿+餐饮”“民宿+研学”“民宿+文化”“民宿+森林康养”“民宿+医疗健康”“民宿+体育赛事”等新业态综合体为主体的“民宿+”全产业发展体系。

回望来时路,曾家山民宿产业已交出耀眼答卷:由1300余家民宿、农家乐、乡村酒店构成的庞大接待网络,提供超20000张床位,让这个昔日的偏远山乡跃升为川陕甘交界处的文旅新极核。2025年端午假期,曾家山累计接待游客5.14万人次,同比增长12.8%,实现旅游收入4728.8万元,同比增长8.76%。云顶美宿、晓山青、烟云里等民宿客房入住率80%以上。

展望2025年,朝天区锚定更高发展目标:全力培育国家级旅游民宿1家、省级旅游民宿1家、市级旅游民宿2家、区级旅游民宿50家,打造主题鲜明、辨识度高的民宿村落5个;建立民宿管家、乡土文化讲解员、非遗传承人培训体系,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与文化内涵。

同时,建设区域民宿智慧管理平台,优化预订、服务、营销流程;围绕“康养曾家山”核心品牌,持续举办一系列特色活动,提升品牌黏性。

“布谷声声唤春归,山居处处有新篇。”曾家山的民宿发展,正经历着从“售卖风景”到“售卖生活方式”、从追逐“流量经济”到深耕“留量经济”的深刻转型。它不仅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高效转化的创新路径,更以坚定的步伐,在绿水青山间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传奇。这个崛起于云端的民宿新地标,其未来,注定与乡村振兴、文化自信、共同富裕紧密相连,愈发耀眼。

记者手记

曾家山民宿产业与美学经济深度共振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冉金鹭

穿行于朝天区曾家山的云雾与林海间,这些星罗棋布的民宿,并非钢筋水泥堆砌的居所,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价值觉醒”:昔日沉睡的青山,被设计美学与运营智慧唤醒,化作令人心驰神往的山居生活图景。

无论是布谷布谷民宿将现代功能主义融入川北山居肌理,还是青山外民宿让传统老屋“生长”出“新故事”,曾家山的民宿以美学为犁,深耕生态沃土,将地域文化的筋骨与现代生活的温度无缝织就,游客感受到的是一种被精心重构的、可沉浸体验的“山居诗意”。

模式之变,破局共生。在这里没有单一答案:“能人返乡”如刘兴东,以先锋理念点燃示范星火;“村集体主导”如拾山院民宿,让闲置农房绽放为网红露台;“集群共创”如石光烛隐民宿集群,以共享与IP凝聚合力;“冰雪+全季”如云顶美宿,用智慧系统打破淡季困境……多元主体让共生共荣成为现实。

乡土之兴,根脉重续。最动人的回响在田野深处:返乡创业者从田埂走向民宿前台,收入数字跃升的背后,是身份与生计模式的华丽转型;麻柳刺绣重获新生,狮舞锣鼓传承不息,民宿成了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会客厅”。这些印证了民宿是连接城乡情感、重构价值认同的新枢纽。

曾家山民宿产业的发展,让人看到:乡村全面振兴绝非简单的产业移植,而是一场融合生态美学、运营智慧与文化根脉的系统性“唤醒”。当布谷鸟在山谷中啼鸣,民宿的灯火在夜幕下闪烁,绿水青山不断向金山银山跃迁,以最富有诗意的姿态呈现。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敏冉金鹭

供图:朝天区委宣传部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何沂薇编委:杨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