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的窗框、变形的汽车零件、挤压成块的饮料罐……在广元国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元国盛)生产车间内,这些曾被视为“垃圾”的铝废料,正与约900℃的电解铝原液按精准比例投入熔铸炉。
8月13日,笔者走进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袁家坝工业园区,目睹了铝废料如何在广元国盛高速运转的链条中“变废为宝”,最终化身为根根铝棒。
经过品管员严格抽检后,长约6米的成品铝棒将被发往重庆、成都、广东、无锡等地,部分则经广元国盛进一步深加工,直接产出符合建筑、工业等领域标准的型材。上半年,公司完成产能7.5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上下游的“双向奔赴”,让铝资源在循环中持续增值。
作为省内布局发展铝基新材料产业唯一基地市,近年来,我市铝基新材料产业呈现出持续向好发展态势,在广元经开区,电解铝原液生产、铝材料精深加工、边角料循环使用等90余家企业在这里集聚“成团成链”。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我市大力实施“1345”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绿色铝都”的不断实践。
近日,市领导调研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时指出,铝基新材料产业作为全市首位产业,正处在聚链成势、提质升级、蓄势腾飞的关键时期。要发挥铝锭贸易中心、铝期货指定交割库等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再生金属进口转关试点,着力打造川陕甘渝铝交易、加工、物流“三大中心”,更好为企业生产降低成本、蓄力赋能。
“试点落地将打通优质再生铝原料‘快车道’,实现来源拓优、通关提速、成本降低,大幅增强供应链韧性,对提升产品竞争力意义重大。”针对我市加快推进再生金属进口转关试点,公司总经理杨万康充满期待。
聚链成势、提质升级。当前,广元国盛已衍生出建筑型材、工业型材、铸造合金3条细分产业链,建成4条生产线,具备年产20万吨高端铝棒和10万吨铝型材的能力,生产直径80—305毫米的多规格铝合金圆棒、铝锭及再生铝液等20余种终端产品。
“我们就像铝产业的‘血液循环系统’。”杨万康指着等待装车的铝棒介绍,企业一头连接上游电解铝企业的高温铝液,一头吸纳下游加工企业的边角废料,充分利用上游电解铝厂“高温铝原液不落地”的优势,单吨再生铝能耗仅为原生铝的5%,每生产1吨再生铝可节约3.4吨标准煤、14立方米水,减少20吨固体废物排放。再生铝生产碳排放仅为0.6—1.2吨CO_2/吨铝,而原生铝为8—12吨CO_2/吨铝,降幅85—94%。
着力推动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广元国盛不断升级设备,尤其强化原材料预处理,通过破碎、磁选、脱漆等预处理工艺将不同的铝废进行分类处理。处理后,废料纯度提升至95%以上。
如今,广元国盛已实现超低排放,单位产品能耗优于行业标杆水平。凭借这份“硬核”实力,企业的产量与销量已稳居国内再生铝企业第一梯队,成为我市打造“中国绿色铝都”的主力军。
着眼于推动高端化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目标,今年,广元国盛再次投资兴建美裕年产10万吨辊涂新材料项目,瞄准高端建筑装饰、新能源汽车外壳等领域,持续深化“提质升级”的内涵,为我市铝基产业“蓄势腾飞”注入新动能。项目预计8月底开工建设,2026年6月投产,可新增就业岗位100余个,年增产值25亿元。
梁慧芳
编辑:刘敏校对:陈洋平
责编:张长春编委:江涛陈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