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石榴花开·舞动天府”2025四川省民族街舞展演将在成都举行。此次展演的节目之一,由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报送的节目《说唱俑》凭借独特的文化创意与充满活力的呈现形式备受关注。在展演现场,记者采访到《说唱俑》的舞蹈编排老师张雯茵。
谈及《说唱俑》的设计灵感,张雯茵表示,节目创意源自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陶塑说唱俑(又称“俳优俑”)。“东汉说唱俑是四川古代文化的经典符号之一,其击鼓说笑、活泼诙谐的姿态,与街舞的动感活力高度契合,特别适合用少年舞者的形象来诠释。” 她提到,此前团队也长期创作中国风的街舞作品,但此次特意聚焦成都本土文化,希望通过更贴近地域特色的元素,让观众感受到四川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张雯茵认为,四川本身是多民族聚居地,而选择本土文化符号进行创作,正是对地域多元文化的一种呼应。“不同于部分节目通过民族服饰直接展现民族特色,《说唱俑》以四川本土历史文化为切入点,用街舞语言‘活化’传统文物形象,既传递了四川地区各民族共同孕育的文化底蕴,也以轻松活泼的方式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壁垒,让不同民族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魅力。”
据介绍,《说唱俑》团队共有24名演员,均是成都青白江区的小学和初中学生,该节目也是本次13个展演节目中演员年纪最小的一个。“这些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在排练中能快速理解说唱俑的历史背景和舞蹈动作的设计意图。” 张雯茵说,少年们的活力与说唱俑“传递欢乐”的文化内涵相得益彰,成为节目最大的亮点之一。
另一方面,谈及此次民族街舞展演的现实意义,张雯茵认为,活动打破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形式,为青年群体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新平台。“街舞如今深受年轻人喜爱,用街舞演绎民族文化和本土历史,能让更多青少年主动了解、喜爱传统文化。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创作者通过街舞交流,也能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马梦飞 摄影 曹健豪
编辑:郭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