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石镇位于青川县西南部,下辖1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总人口6045人,面积99.32平方公里,境内林地13.7万亩,森林覆盖率92%,拥有官帽顶、锣鼓顶、大松林等自然景观,开发利用价值极高。
近年来,房石镇抢抓托底性帮扶这一重大政策机遇,紧紧扭住产业这一关键环节,发展2.3万亩林药,占全县林药面积的21%,创新“三三+”立体种植模式,使黄连亩均效益从传统种植的10万元跃升至14万元,带动全镇7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6万余元。
今年9月,全省林下经济发展现场推进暨投资推介会在青川县召开,房石镇作为唯一现场参观调研点位,被评为全省发展林下经济表现突出单位。
科技赋能构建质量长城
托底性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房石镇依托当地“绿水青山”生态优势,积极主动作为,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通过争取政策倾斜、借力帮扶资源等举措,推动传统种植向现代化产业链升级。
该镇先后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组、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工作队,通过早谋划、早对接、早实施,主动争取国家储备林、青川县房石中药材现代林业园区建设等项目13个,到位资金17119万元。其中,绵阳市帮扶的青川县房石中药材现代林业园区建设项目,投入帮扶资金724万元,帮助园区种植规模从5000亩扩大至20000亩,新增临时用工岗位近3000个,区域内群众年均增收5000元,形成“帮扶筑基—产业升级—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青川县房石中药材现代林业园区被评为全省第一批“天府森林粮库”现代林业园区。
房石镇依托托底性帮扶平台优势,联合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搭建产品溯源信息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与省农科院共同研发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制定《林下黄连种植技术规程》,明确种苗选育、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13项关键技术标准。
该平台运行以来,实现全镇中药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100%,产品抽检合格率提升至98.6%,通过溯源认证溢价带动农户平均增收15%,有效破解了传统产品质量信任难题。
精深加工撬动价值跃升
房石镇将本地“土专家”及杭州、绵阳等帮扶方资深林药专家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探索出“草本+木本”“高株+矮株”“长周期+短周期”的“三三+”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即“黄连+淫羊藿”“黄连+黄柏”套种。
从短期收益角度来看,黄连6年的生长周期与淫羊藿不到2年的采摘期形成时间差,淫羊藿种植首年即可实现亩产干品200公斤,按当前市价60元/公斤计算,首年收益即达1.2万元。
从长期保障角度来看,黄柏树下种黄连,等于把土地“存入”了绿色银行,黄柏作为木本药材,其高大植株为黄连提供天然遮阴,黄连采收后的腐殖土可提升30%的黄柏生长速度,形成植被—土壤—微生物的良性循环,亩均效益提升至1.8万元,较传统种植提高240%。
同时,房石镇借鉴江油市“林药共生”模式,创新打造“林下药香”特色产业,建成高标准茶药加工厂房1座,年加工能力达200吨。开发黄连花茶、淫羊藿茶等中药饮片,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目前,房石镇中药材附加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60万元,线下与5家经销商合作,招引培育3家加工企业,引进设备16套(台),建成生产线5条,加工量达1.5吨/天,年销售额达600余万元。有效提升黄连、淫羊藿附加值,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
帮扶筑基打造示范高地
2023年,绵阳市定点帮扶青川县,绵阳市安州区千佛镇与青川县房石镇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在两地党政班子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建立起两地人才、产业等交流机制。
随后,千佛镇选派10余名农业技术骨干到房石镇开展技术指导,房石镇组织50余名优秀返乡创业者到千佛镇产业基地实训学习。同时,两镇共同搭建资源互通平台,以千佛镇成熟的川明参等中药材产业链为依托,在中药材种源采购、成品收购方面建立信息互通渠道,指导房石镇规划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目前,绵阳市到房石镇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种植大户有30余户,房石镇新农人队伍规模显著扩大,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人,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4个,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实现标准化种植。
近年来,在托底性帮扶政策强力支撑下,房石镇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新改建产业道路30公里,实现6个黄连产业园基地连片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3万亩,黄连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亩均收入16万元。全镇中药材种植户达700余户,户均年收入6万余元,覆盖6村1社区,形成“以线串点,连线成片”的发展格局。
中药材产业作为青川县主导产业之一,目前,青川县累计发展林下中药材超10万亩,其中,核心产区房石镇的“林药融合”体系已成为该县“生态价值转化”的标杆案例。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赵敬梅
编辑:陈洋平校对:刘敏
责编:张长春编委:陈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