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笔者从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由该中心联合利州区慈善会实施的“牵手未来关爱成长”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该项目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家校社医”协同机制,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专题讲座惠群众创新形式获好评
去年8月以来,利州区慈善会联合市精神卫生中心组成儿童心理健康宣讲团队,面向利州区各乡镇(街道)相关未成年人及家长开展专题讲座50余场,覆盖全区10余个乡镇街道,惠及群众近10000人次。活动通过互动问答、绘画心理分析等形式,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积极健康心态,指导监护人提升未成年人早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发现和处置能力。
“谢谢你们帮我们确认了问题。”王先生(化名)一直苦恼于孩子小王好动,学习不认真,偶然通过宣讲活动了解到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其中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情绪冲动等症状与孩子表现一一对应,王先生联系项目组进行求助,预约个性化心理咨询。在专家的帮助下,小王确诊为儿童ADHD,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并配合药物治疗后小王注意力逐渐提升,性格上也更乐观阳光。
精准干预显成效数字赋能服务升级
“不同的孩子的性格由不同的成长环境决定。”项目负责人侯飞翔表示,有效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传统的评估模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日益复杂的心理问题。在个性化心理咨询中,专家们运用心理测评、行为观察、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动态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为儿童及监护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项目启动以来,专家团队面向不同家庭需求,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160余人次,成为本地家庭教育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群众对心理服务的获取路径和实现方式持续向互联网靠拢。利州区慈善会与市精神卫生中心积极运用心理健康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向广大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推送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同时为多个客户提供在线的心理咨询、测评等服务,提升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了解度,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防护网”。
多方协同发力护航青少年成长
家校社协同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全方位的策略协同。下一步,利州区慈善会将着力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标准规范,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师培养体系,打造“家校社医”协同育人示范区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环境。
廖丽唐广川
编辑:何泓岑校对:石雪芹
责编:何沂薇编委:杨俸润程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