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与温情照亮心灵迷途——记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主治医师雷驰

近日,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主治医师雷驰的诊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22岁的小雨(化名)。五年前,她曾因精神疾病求助雷驰;如今,她坦然面对自己的病情,以明媚的笑容向医生汇报大学生活。这一场景,正是雷驰10余年职业生涯中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缩影。

专业破冰:从建立信任开始

小雨第一次走进雷驰医生的诊室时,只有17岁。她低着头,长发遮住了半边脸,手腕上缠着绷带,母亲在一旁无助地描述女儿发病时的行为。雷驰没有急于追问,而是通过降低视线、温和询问等细节建立初步信任。他采用非评判性倾听,避免质问“为什么”,转而关注情绪背后的需求:“我注意到你手腕上有伤,是不是心里有什么很难受的事情?”

评估显示,小雨的病症源于无法健康表达痛苦,且家庭沟通中存在“否定情绪”的误区。雷驰为她制定了安全替代行为清单,同时开展家庭治疗,指导父母用共情替代指责。经过药物、物理治疗和心理疏导,小雨逐渐学会直面情绪,症状显著改善。

从治疗到赋能:构建心理健康防护网

雷驰深知,面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益严峻的挑战,从情绪障碍的低龄化蔓延到网络依赖的普遍困扰,再到复杂创伤事件的冲击,个体力量终究有限。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专业紧迫感,在繁忙临床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前沿文献,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将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审慎地引入实践。

“一个孩子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连接着社区。我们多做一点科普,也许就能让一个孩子在陷入深渊前被及时拉住。”诊室之外,他还走进学校、社区开展科普讲座,呼吁公众消除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

微光接力:照亮每一颗迷途心灵

在雷驰看来,儿少精神科医生并非“拯救者”,而是“执灯同行人”。面对情绪障碍低龄化、网络依赖等挑战,他始终以专业和赤诚回应。当曾紧闭心门的孩子重展笑颜,当绝望家庭重现希望,这些瞬间成为他坚守的动力。

如今,小雨的故事仍在继续,而雷驰的诊室里,新的“小雨”们正等待一盏灯的指引。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益受关注的今天,雷驰和他的同行者们,正以专业与温情照亮更多迷途心灵的归程。

李冬文/图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何沂薇编委:江涛陈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