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让这“一公里”走得更稳、更实、更暖?青川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今年以来,该县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核心抓手,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扣“五有”目标,以“建、统、督、创”四轮驱动,全力打造为民解忧的“终点站”、平安建设的“指挥部”。

截至目前,县乡两级综治中心累计接待群众超300批次,受理矛盾纠纷126件,实质化解率达98.4%,群众满意度与安全感实现双提升,为广元市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了“青川力量”。

建强实战阵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运转”

走进青川县木鱼镇综治中心,1300平方米的空间内,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三大功能区划分清晰,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为群众办理业务——这是青川县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为筑牢基层治理“硬支撑”,青川县累计投入300余万元,高标准推进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建设,目前21个中心已全部建成,实现标识统一、人员进驻、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全域性”覆盖。在功能布局上,该县严格遵循“便民亲民”原则,推行“一窗受理、统一派单、按责转办”机制,集成各类调解资源打造“多调联动”模块,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科技赋能更让治理效能再升级。依托“青川政法”公众号,该县研发“摆调解纷”微信小程序,开通“即扫即办、订制预约、进度查询”等功能,构建起“线上预约+线下调解”双轨模式,推动综治工作从“线下跑”向“网上办”延伸,服务便捷度与群众体验感显著提升。

统筹多方合力: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以前处理复杂纠纷,常因部门协调难耽误时间,现在有了综治联席会议,大家坐在一起‘集中会诊’,难题解决快多了!”青川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蔡正军的感慨,道出了该县机制创新的成效。

为破解基层治理“力量分散、联动不畅”难题,青川县建立健全县乡两级综治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印发“综治要情”、及时发送“工作提示函”,对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实行“一事一议、一案一责、一管到底”,从源头防范重大风险。在资源整合上,推动政法单位、职能部门、社会力量以“常驻、轮驻、随驻、邀驻”方式入驻中心,变“被动参与”为“主动作为”;同时落实全要素保障,专职队伍选优配强、建设运行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硬件与信息网络配齐建强,确保中心“运行得动、运转高效”。

针对信访积案,该县实行清单化管理,运用矛盾纠纷化解“七法”,落实“一案一策、领导包案”机制,今年以来已有效化解“骨头案”“钉子案”21件,切实消除社会稳定隐患。

严明督查考核:从“粗放管理”到“闭环落实”

“简单事项即来即办,一般事项3天内办结,复杂事项10天内办结,疑难事项30天内办结”——在青川县综治中心,这样的办理时限要求被醒目张贴,成为工作人员的“硬标准”。

为确保工作落地见效,该县构建全流程闭环责任体系: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让群众诉求“进门第一人”跟踪反馈,杜绝推诿扯皮;创新建立“一案三员”(统办员、主办员、协办员)督查督办机制,实现事项办理全程留痕、动态跟踪;明确办理时限后,整体处置效率提升20%以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此外,该县还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责任单位发出风险提示函,今年以来已发出92份,推动基层治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

创新品牌引领:从“标准动作”到“特色亮点”

“‘五更里,调纠纷,邻里和,万事兴’——用咱们石坝乡的山歌调解矛盾,大家听得进、乐意听!”提及“五更里”调解品牌,青川县群众纷纷点赞。这一由民间山歌文化衍生的调解模式,自创立以来已有效化解矛盾纠纷32件,成为该县“接地气、有温度”治理品牌的代表。

依托本土文化资源,青川县深挖“青川木牍”“古城申明”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培育出“木小爱”“老李”“石榴籽”“熊猫解纷”等一批特色调解品牌。在队伍建设上,整合278名专业力量构建“县级专家库(58人)+乡级骨干队(42人)+村级信息员(178人)”三级联动体系,实现“群众点单、中心派单、专家接单”的精准服务;在服务模式上,推动“一线办”“流动办”“上门办”,今年以来包案领导带案下访144次、主动约访36次,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成绩的背后,青川县也清醒认识到机制协同效能不高、专业力量薄弱等问题。下一步,该县将深入贯彻相关会议精神,持续在机制化协同、专业化赋能、智慧化应用上发力——推动更多治理力量与服务资源下沉,优化“一站式”服务流程;加强调解员培训、完善专家库机制,提升复杂矛盾化解能力;深化“摆调解纷”小程序的运用,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谱写青川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新篇章。(鄢怀林)

编辑:石雪芹校对:何泓岑

责编:何沂薇编委: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