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川明参种植迈向“全程智时代”

初秋时节,连绵的坡地上,一台台小型农机正轰鸣作响,在农户的熟练操作下进行着松土作业。苍溪县龙山镇是川明参种植的主要基地,孕育着当地村民的“致富金根”。然而,在这片繁荣背后,一个现实挑战日益凸显:田间忙碌的身影,多半已生华发。

“我们村普遍种植川明参,种植川明参的村民平均年龄都在六十五岁了。别看农机普及率不低,家家都有‘铁牛’,但很多环节还得靠人弯下腰、伸出手,成本高,人也累。”龙山镇双灵村党支部书记庞建军坦言,尽管全镇农机普及率已高达80%,但当前川明参种植的“半机械化”模式,犹如绑着一只手臂跳舞,难以彻底解放劳动力,制约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川明参种植作为龙山镇的支柱产业,种植工序烦琐,从耕田、施肥、排苗到后期的采挖、加工,无一不是精细活。尤其是“不能重茬种植”(即复地种植)的行业难题,如同一道紧箍咒,限制了土地轮作效率,让许多农户不敢轻易扩大种植面积。

与此同时,初加工环节同样卡在“效率”关口。清明前后,在种植大户老张的院子里,一台由他自行改装、焊制的脱皮机正在工作。“这机器省了不少力,能帮忙初步脱皮,但后面的再脱皮、清洗、分拣、烘干还得靠人工一点点来,速度根本上不去,想接大订单心里都发虚。”老张抹了把汗说道。这种“土法上马”的智慧虽解决了部分燃眉之急,却难以支撑现代产业所需的标准化和量产能力。

对刚采摘的川明参进行初加工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苍溪川明参是四川道地药材,食、药两用。我们将围绕其特色发展,通过实施新资源食品认证、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打造100亩智慧农业示范种植片和集智慧种植、产品初加工、品牌营销、科普体验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龙山镇党委副书记邓浩阳表示。

破局之路在于更深、更广的“智慧”赋能。针对“复地种植”和“半机械化”的瓶颈,智慧农业将提供“金钥匙”。镇上计划与西华大学合作,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营、高校协作、农户参与”的多方联动方式,引入物联网智慧监测系统。通过在田间地头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病虫害残留及微生物菌群变化等数据,并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制定土壤修复、气候监测和生态调控方案。

川明参种植基地

“目的就是通过科技手段,让土地尽快‘恢复体力’,实现科学轮作,打破川明参的‘连作障碍’。同时,还要开发制造适合川明参种植的‘耕施排’一体化智能机器人,从‘种到收’实现全智能化,这将是产业发展的革命性突破。”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王宇讲道。

下一步,龙山镇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整合四川金控集团资源优势和高校科研力量,实现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水肥利用率提高30%,带动本镇及周边30,000亩基地标准化生产,形成区域特色品牌,预计实现年综合营收3亿元以上,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带动农民就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管理万亩田;从依赖经验到依靠数据;从“土机器”到智能化生产线……龙山镇川明参产业正站在一场深刻变革的前夜。智慧农业的种子已经播下,它不仅要解决今天的“人”与“成本”之困,更要破解产业长远发展的瓶颈,让这片土地上的“金色参苗”,在科技的滋养下,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真正成为驱动龙山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邓薇

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编辑:陈洋平校对:刘敏

责编:张长春编委: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