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四川非遗大讲堂第5期成功举办

近日,正值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和2025天府书展,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与四川知识分子联谊会联合主办2025四川非遗大讲堂(第5期)四川知联大讲堂(第3期)在新华文轩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大讲堂邀请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围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进中国特色非遗保护制度建设》开展主题讲座,本次活动由四川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委、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

王晨阳通过三个部分论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基本建立。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经过多年来特别是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以来的不断探索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利用途径不断拓展,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明显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了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

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诸多实践成果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取得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给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两个结合”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人民至上激发了非遗传承群体的文化自觉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非遗不断去芜存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非遗更加根深叶茂;文化主体性彰显了非遗在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中国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推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培养传承人不断创新探索,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使非遗全面融入当代生活,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推进非遗保护的实践探索、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的指示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培养好传承人,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修订《非遗法》,扎实做好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加强非遗的理论体系建设,构建中国非遗保护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王晨阳系统梳理了中国非遗保护的发展历程,既有政策解读的权威性,又有实践案例的可操作性;既体现了宏观视野下的制度设计,也关注到基层传承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诉求,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非遗保护工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珂主持本次活动,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万群、省民族宗教委二级巡视员帅祥军、省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何天谷出席活动,全省非遗工作者、非遗协会、保护单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优秀非遗工坊、高校专家、非遗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参加活动。(付远书)

(活动方供图)

编辑:曾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