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唯一入选十四艺节话剧作品《谁在敲门》叩响时代之门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何佳欣

近日,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谁在敲门》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上演,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奖唯一入围川渝地区的参评话剧剧目,这部剧作不仅在现场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更凭借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内涵,角逐我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荣誉——“文华奖”。

演出当天,剧场座无虚席,灯光亮起,川东乡村的生活画卷缓缓铺开,许成祥老人的人生终章深藏着三代农民子女的命运轨迹。剧中,许家的兄弟姐妹们或坚守土地,或在城市中挣扎生存,家庭琐事交织着情感纠葛,时代变革折射出个体的抉择。角色自然流露的方言让故事增添了一份真实的烟火气息,不少观众在剧情的推动下泪眼蒙眬,随着落幕的掌声,向这部作品致以最热烈的敬意。

剧照

该剧改编自罗伟章同名长篇小说,由喻荣军编剧,王筱頔执导。自2025年春季首演以来,该剧在重庆、成都、简阳、杭州等地举办近30场演出,吸引了无数观众走进剧场,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浏览量突破百万。凭借扎实的文学底蕴、地道的方言表达和精致的舞台呈现,收获了广泛的专家和观众好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赞其“生动再现川渝生活百态”;著名导演陈薪伊称其为“属于中国农民的散文诗,象征力量强大。青年观众也深受触动:”第一次感到话剧如此贴近我们。”甚至有观众表示,“仿佛家中的那扇门也在被敲响。”

话剧《谁在敲门》的成功,离不开剧组背后长时间的创作与打磨。从剧本的构思到舞台呈现,制作团队花费了近三年时间,期间邀请了30余位国内知名戏剧、文学专家多次进行研讨,聚焦剧本细节、在地性表达及文学成果转化等多方面议题,层层把关,精益求精,为剧目的艺术品质提供了强大保障。此次登上中国艺术节舞台,更是对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一次重要检验,观众的掌声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无疑是最好的答卷。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认为:“《谁在敲门》真正实现了从文学思维到话剧思维的成功转换,是一部引导观众叩问自己精神之门的佳作。”

剧照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宋宝珍评价该剧:“以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流叙事,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蜕变”,并称其“不仅是一部家庭伦理剧,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困境的寓言”。

《人民文学》副主编邓凯则从文学改编角度肯定该剧:“它成功将60多万字的小说浓缩为舞台语言,以写实为骨、写意为魂,构建起一个虚实相生的伦理叙事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曦评论:“这部群像戏如清泉,初看平淡却渐入佳境,以现实与诗意交融的方式,让观众在日常故事中感受日益强烈的内心波澜,触动对生活价值的深刻共鸣。”

作为川渝两地国有文艺院团首次联袂创排的现实题材大戏,《谁在敲门》自诞生之初便肩负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共建的重要使命。该剧充分实现了资源整合、创作协同与机制创新,依托“川渝一盘棋”的文化合作机制,在艺术创作上实现深度融合,突出地域特质与时代精神,打造了成渝地区文艺协同发展的“川渝样本”,展示了川渝文艺力量的集体突破。

剧目通过“小人物、大时代”的叙事结构,将川东乡村的个体命运置于现代化进程的宏大背景中,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微观镜像与情感档案。编剧喻荣军和导演王筱頔两位艺术巨匠联手合作,将深刻的现实主义文学转化为具有强烈舞台冲击力的视觉语言,通过对方言话剧的坚守与创新,融合川剧元素与地方民俗,构建出独具巴蜀气质的美学风格,呈现出一幅触动人心的当代城乡变迁浮世绘。

“能够在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收获如此多观众的喜爱,我们深感荣幸与感动。”主创团队表示,这次亮相中国艺术节使他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永远蕴含着源源不断的力量。未来,他们希望将《谁在敲门》带到更多城市,让更多人通过这部剧,聆听来自川渝大地的动人声音。(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编辑:王飞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