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世界最大边界层风洞:地面上的人造天空

XNJD-3风洞实验室内部。记者 李强 摄

提起风洞,你可能会联想到黑洞、虫洞等神秘概念。实际上,这是一个开展空气动力科学研究的实验装置。简单来说,风洞是通过人工来产生和控制气流,模拟物体周围气体的流动。形象地比喻,风洞是在地面上人为地创造了“天空”。

风洞到底什么样?为何要进行风洞试验?近日,记者到世界最大的边界层风洞一探究竟。

藏于大楼里的“人造天空”

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穿过一片幽静的草坪,便来到了西南交通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从外表看,这只是一栋长长的普通楼房,但内部却别有“洞”天。这里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边界层风洞——XNJD-3风洞。

据悉,XNJD-3风洞宽22.5米、高4.5米、长36米,风速范围可在1.0—16.5米/秒之间精确调控,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适用于开展大跨及超大跨度桥梁、大型建筑物及建筑群等风工程试验。

走进实验室的控制中心,映入眼帘的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精准地操控着风洞的运行。透过玻璃窗向内望去,空旷的风洞内部更像一座工厂,里面孤零零的梁桥模型横亘在中央。

正前方,四个强风风机被黑洞洞的网格隔开,这便是风洞的“动力心脏”。其前方的多层金属格栅能让风速均匀稳定;正后方,则是大方格,尾部顺滑上翘,可以将吹出风导入实验室上方,再流到前方从风口吹出,配合循环气流设施,确保还原最真实的环境。

据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马存明介绍,西南交通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建于1989年,是国内最早开展风洞试验的三家单位之一。近年来,研究中心已承担国家级项目5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包括桥梁、建筑、高铁、车辆、电力设施等应用科技项目200多项。

给大桥、建筑“把脉”抗风性能

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进行风洞试验?“风洞试验在民用领域主要用于大跨度桥梁和超高层建筑。”马存明直言,“特别是在桥梁建设上,随着环保、经济性要求不断提高,桥梁工程技术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他进一步解释,一跨过江的悬索桥因其对环境影响小、通航适应性好,成为建设跨越大江大河桥型的最佳选择。一般而言,中小跨径桥梁以抗震为核心,而大跨度桥梁面临的首要挑战则是抗风。

“当桥梁跨度逼近2000米时,工程难度就迈入了全新量级。”马存明解释说,“建设2000米级超大跨悬索桥,投资动辄约百亿元,能否抗风防灾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他特别强调,必须在设计之初,就要对桥梁的抗风性能作出准确判断。其中,最致命、最不可预测的则是危及安全的颤振问题——跨度越大、桥体越柔,对风的作用就越敏感。突破2000米跨度,意味着必须设计出能够抵抗强风的桥面断面和抗风措施,其对理论分析和风洞试验的要求极高。

这类大桥需同时解决两类问题:一是在极端大风下的抗风安全,即保证桥梁在极端大风下不会发生断裂或垮塌;二是在日常风速下的振动控制,避免出现“荡秋千”情况,以免晃动影响行车安全与舒适。

如何实现检测并达到理想效果?关键就要依托风洞试验。马存明解释,在风洞实验室内,可以把桥等比例缩小,进行极端环境模拟测试。不仅如此,遇到各种问题,团队还会结合专业理论,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守护桥梁、助力飞行,应用场景多元

近段时间,马存明团队正在进行虎门大桥辅航道桥的风洞试验,这项工作已持续了半个月。

据了解,虎门大桥辅航道桥中间主跨270米,在长期重载车流下,耐久性显著下降,需要重新加固从而提升虎门大桥段安全韧性、恢复通道交通功能、保证结构安全耐久。

果不其然,在对虎门辅航道桥缩小为原来的1/30的桥梁模型进行试验时,当6米/秒的风(相当于日常8—9级大风)吹在大桥上,桥梁很快开始上下振动,且幅度越来越大。

找出了问题,团队还给出解决方案:其一,改变桥梁外形,改变桥梁断面周边的流场,使得涡脱变小,减小激励的大小,从而涡振变小或者消失;其二,利用一些机械装置增加桥梁的阻尼,提高桥梁抵抗动力荷载的能力,减小涡振的振幅。

在试验中,记者目睹了调谐质量阻尼器的神奇效果。随着工作人员将2个阻尼器挂在桥下,同样的风吹过,桥体的振动明显减小。

目前,西南交通大学抗风研究团队完成了世界最大跨度桥梁(主跨2300米)江苏张靖皋长江大桥,世界首座主跨超过2000米桥梁土耳其恰纳卡莱大桥,港珠澳大桥、兰新高铁等国内外重大工程的抗风科研,以及成都东站、深圳大疆天空之城大厦、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高层建筑群的风洞试验。

未来,“风洞试验应用场景将会增多。”马存明展望,随着低空经济发展,无人机、飞行器将成为风洞试验新的应用领域,除此以外,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等,甚至是自行车、滑冰、帆船竞赛等运动项目,也可以运用风洞试验。

记者 兰珍

编辑:王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