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欣欣向荣,是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茂密的核桃树排对排、行对行,微风吹过,绿波荡漾,满眼生机,村民们正在核桃园里忙着施肥、除草、修枝……盛夏时节,走进剑阁县下寺镇二龙村现代林业园区,一幅集体经济生机勃勃、乡村画卷美丽生动的景象映入眼帘。
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二龙村通过盘活集体核桃园,实现从低效产业到年营业额630万元的省级现代林业园区的转型。“逆袭”的背后是二龙村想方设法盘活项目资产,撬动产业升级、人才回归的连锁反应,成为四川省进一步管好用好农村资产资源的生动实践。
看变化破局重生念好产业经
二龙村地处剑阁县下寺镇西南部,因境内东面的火坟山与西面的赵家山横亘于此,恰似二龙戏珠,故此得名“二龙村”。全村面积11.6平方公里,有耕地1657亩、林地11032亩,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6户1137人。
“空旷、荒芜、贫困。”这是昔日二龙村的真实写照,受制于秦巴山区特殊地形地貌,二龙村山多水少,产业薄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心村”。如何打破束缚,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村“两委”干部一直绞尽脑汁思考的难题。
2016年,二龙村借鉴隔壁青川县种核桃的成功经验,争取到30万元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流转300亩林地,种下核桃苗,尝试发展集体经济。但2020年首次挂果结局却不尽人意,挂果率低,果实小、壳厚,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据二龙村党支部书记孙仲富回忆,当时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如何打破困境?二龙村借助剑阁县“剑贤思齐龙凤来阁”引才活动的东风,引进“海归”硕士陈智天成功创立广元市绿邦林业有限公司,依托二龙村便利的交通优势和林地资源优势,规划打造二龙现代林业园区,全力发展核桃产业。
扩规模、选品种、攻技术、拓市场、完善基础设施……短短几年时间,广元市绿邦林业有限公司成功注册“绿邦核”“蜀道剑门”2个品牌,有机认证核桃基地1000亩,带动周边500多户群众发展核桃种植和务工增收,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优先、产业发展兴旺的新路径。
为提升果品质量和产量,二龙村同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市林科院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品种选育、技术指导、产品加工和冷链保鲜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新建产业振兴车间,配套集筛选、清洗、去皮、烘干、取仁、分装于一体的生产加工线1条,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化链条。
如今,二龙村核桃产业园规模已达3880亩,种植优质核桃10万余株,成功创建为市级现代林业产业园、省级星级现代林业培育园、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谋未来破茧成蝶共奔幸福路
二龙村核桃种植已成规模,但核桃挂果初期林地闲置,整体经济效益较低,为破解这一难题,二龙村探索出“核桃+”的复合型产业路径,坚持“以短养长、以园养园,高低结合、果药套种”循环发展模式,在核桃树下,种植芍药花、金丝皇菊、桃子等品种,构建起林下经济模式。
与此同时,陈智天积极延伸产业链至加工端。2023年建成的加工厂,可生产琥珀核桃仁、核桃油等深加工产品;冻库的启用延长了鲜果保鲜期,实现错季销售。村集体还与绿邦公司携手共建电商中心,将产品推向全国。
“林下套种中药材,既能盘活林地资源,又提升中药材产量,在收获长期效益时,也因种植中药材获得短期收益。加上林下散养剑门土鸡,亩均综合收益大幅攀升。”谈到二龙村林下种植带来的变化,孙仲富脸上挂满笑意。2024年,二龙村芍药鲜切花销售额达85万元,土鸡营收超300万元,产品借助电商直供北上广。
“我有10亩土地租给村上种核桃树和中药材,自己在园区打工,不用出远门,只要天晴就有活路做,一天100元钱,在家的收入远远超过我外出打工的收入。”二组村民龚仕成告诉记者,“要不是村上种核桃和药材,哪里有这种家门口‘捡钱’的好事情。”
将集体经济收入反哺群众、服务发展,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幸福成果,这是发展集体经济的最终落脚点。2024年,二龙村现代林业园区营业额突破630万元,其中土鸡、芍药鲜切花等衍生品贡献过半。加工厂、实训基地等多个项目,村集体参与占股,2024年村集体实现分红收入14.7万元,其中2万元直接分给村民。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让村企紧密合作。
畅想未来,陈智天和二龙村干部群众还有很多计划:聚焦品牌建设,注册“剑门金韵”商标;开发核桃肽、核桃乳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农民实训基地培育本土电商团队;联合文旅部门打造“核桃采摘+民宿体验”农旅融合项目,推动“二龙核桃”从产品迈向品牌……
孙春梅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赵敬梅
编辑:吴敏佳校对:刘敏
责编:张长春编委:刘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