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十四五”期间,四川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新步伐,发展的“含碳量”不断下降,“含绿量”持续提升。
在广元山巅云海中的罗圈岩风电场,最近,风电机组用上了和四川大学合作研发的防叶片覆冰涂层,以减少降温对发电的影响。与此同时,风电场的无人值守系统也已基本建成,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源源不断输出绿电。
大唐四川新能源分公司广元运维中心副主任 周武慧:罗圈岩风电场共安装43台东方风电机组,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59万吨,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量约701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6.19万吨,具有较好的环保效益。
而在内江市白马镇,国家第一批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四川华电内江白马2×475兆瓦燃气轮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目前,该项目2号机组已正式投产发电,1号机组计划在今年11月底投入168小时试运行。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川南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四川华电内江燃气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涛:预计年发电量约23亿千瓦时,每年节省标准煤约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8万吨,既可以实现内江页岩气资源的就地清洁高效利用,也有助于优化四川电网的电源结构。
智慧风电、燃气发电项目的建设与应用,都是“十四五”期间,四川清洁能源逐“绿”而行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数据显示,这五年,四川清洁能源年均发电量超过4000亿千瓦时,占比超过80%,居全国第1位。
伴随着规模壮大,新的清洁能源格局正在四川凸显。以凉山州为例,这里水电、风能、光伏资源高度富集,峡谷群中矗立着溪洛渡、白鹤滩、锦屏等10座百万千瓦级以上的巨型水电站集群。风电与光伏的快速发展,还促成了凉山能源格局从“水电独大”向“多能互补”的精彩“蝶变”。
凉山州发展改革委服务业发展科副科长 王永刚:凉山将积极抢抓新的发展机遇,统筹清洁能源外送与本地消纳,实施算电融合增效行动,形成“清洁能源开发—算力供给—数字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模式,形成“上端制造—中端开发—下端利用”的产业体系。
在四川,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同样迈出坚实步伐。眼下,位于达州市大竹县的全国首个10万吨竹缠绕管道管廊全产业链项目投入试生产。在车间里,直径2600毫米的竹基复合材料供排水管在缠绕机上缓缓成型,首批产品即将走下生产线并正式投入市场。
可别小看了这些以竹子为原料的管道,它能替代钢材、水泥等高能耗材料,广泛用于城市供排水、农田灌溉甚至装备制造等高端领域。
鑫竹海(大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 黄煜:比如说我们的竹缠绕高铁车厢,它具有资源可再生、低碳环保、施工安装方便、综合成本低、隔音保温、安全性能好等特性,符合国家提出的轻量化交通的发展要求。
正如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如今,一根根小小的竹子,已化作四川落实“双碳”行动的“责任田”。 近年来,大竹县已基本构建起以竹纤维、竹浆纸、竹缠绕为核心的“三竹鼎立”现代竹产业体系。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 王戈:竹产业是我国绿色的朝阳产业,现在竹产业拓展到许多领域,比如建筑、交通、还有汽车领域,给全国各地的企业家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思路。拓展竹产业发展的途径,对乡村振兴、节能减排、“双碳”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践行嘱托,“十四五”期间,四川产业含“绿”量不断提升。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收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8.2%,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5.4%。四川还在全国率先启动零碳工业园区试点,累计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745家、绿色工业园区1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园区数量均居西部第一。“含碳量”逐步下降,“含绿量”不断提升,一升一降间,四川正书写全面绿色转型的崭新篇章。
编辑: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