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共同性以差异性为前提,差异性以共同性为依归,正确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百里异习、千里殊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服饰、各具风格的音乐绘画等,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互鉴融通,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由各民族凝聚而成的大家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增进共同性是民族工作的方向,也是新时代以来国家认同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仅契合马克思主义主张民族平等、民族融合的共同体思想,而且升华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和大一统理念。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团结携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