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降温“冻”真格!@四川人:最低 11℃+雨雪频繁 分区域防潮御寒攻略来了

“气肃而凝,露结为霜”,当太阳行至黄经210°时,霜降便踏着深秋的脚步而来。10月22日早晨,包括广州、南宁、海口、成都、贵阳、南昌、杭州、上海、武汉、合肥等地在内,南方多地最低气温继续刷新下半年来新低。

随着23日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的到来,天气将由凉转冷,气温变化幅度之大常常令人难以适应,稍有疏忽,容易感寒生病或旧病复发。此时养生当以平补润燥、强身御寒为重点。

最低11℃ 四川近期雨雪频繁

据四川气象,22日至25日,盆地阴天间多云多阵雨或小雨,局部中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22日以多云间晴天气为主,23—24日大部阴天间多云有阵雨(雪),局部中雨,高海拔地区有中到大雪,需防范雨雪天气对交通运输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今天白天到晚上:盆地大部阴天,西部南部有阵雨或小雨;川西高原大部晴间多云,其中北部东部有分散阵雨(雪);攀西地区多云间阴,西部北部有分散阵雨。24小时内,盆地最低气温:11~14℃;最高气温:西部14~16℃,其余地方16~19℃。

图片来源:@四川气象

展望后期,青藏高原及西南地区东部将成为雨雪“主阵地”。预计未来10天,中东部大部地区仍将受干冷空气掌控,雨雪总体不多。不过在甘肃南部、四川、云南等地阴雨时常在线,高海拔地区还会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降水日数一般有4至7天。

霜降防寒养生的“三防一养”

防寒:守住“三大保暖关键区”

肚脐:肚脐一旦受凉,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

头部: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经脉多汇聚于头部,是应该重点做好保暖的部位。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头部保暖更加重要,对预防脑卒中等有积极作用。

足部:脚部分布着人体6条重要经脉,一旦受寒,会引发感冒、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

防燥:“内服外护”双管齐下

霜降的“凉燥”比秋分更伤肺津,易导致鼻干、口干、皮肤干裂等症状,应对需兼顾内在滋养与外在防护:

饮食润燥:首选银耳百合羹、百合小米粥等滋阴养肺食谱,干咳者可加梨,消化尚可者添枸杞;本地应季的柑橘、猕猴桃可补充维生素C,但脾胃虚弱者需蒸熟食用,减少生冷刺激。肌肤护养:降低洗澡水温至37-40℃,缩短洗浴时间,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油脂层;洗澡后及时涂抹含甘油、神经酰胺的润肤露,洗手后坚持用护手霜,锁住肌肤水分。

防秋乏:适当运动调节疲劳

适当运动可以缓解大脑疲劳,是对抗疲乏的有力武器。可以进行登山、散步或八段锦、太极拳等简单的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有助于缓解秋乏。

养脾胃:养好脾胃适当进补

霜降作为秋季进入冬季的一个过渡节气,是我国秋季中最寒凉的一个节气。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这时应适当进补,为迎接寒冬做准备。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补比冬补更重要。这是因为,秋补是“打底补”,相当于打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冬补才会有意义。在中医看来,霜降进补最主要的还是健胃补脾。

在饮食上,可常食用有益于健脾的食材,如山药、薏米、红枣、牛肉、四季豆等。

应对“温差两极”四川人的降温实操方案

霜降遇上四川的“两极降温”,看似是自然的考验,实则是调养身心的契机。正如黄庭坚“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的诗句所喻,万物皆在顺应中积蓄力量。对四川人而言,无需追求名贵补品,只需牢记“头背脚保暖、润燥不盲补、避冷热骤变”的核心原则——盆地防潮、高原御寒,在细节中守护健康,便能在渐浓的寒意中,稳稳迎接冬日的到来。

分区域制定应对指南

盆地地区(成都、自贡等):重点防潮防寒。居家利用中午高温时段开窗通风30分钟,衣柜放置防潮剂;出行备防水鞋套,避免鞋袜浸湿引发关节不适。饮食推荐米易铜火锅,用本地铜锅炖煮排骨、菌菇,搭配青菜平衡温补;晨起煮生姜红枣茶(生姜3片+红枣5颗)驱寒暖身。

川西高原(马尔康、甘孜等):强化保暖抗寒。采用“三层穿搭法”:内层排汗、中层抓绒锁温、外层防风防水;随身携带暖手宝,保护手脚不冻伤。饮食增加牛肉、酥油茶等高热量食物,补充抗寒能量;睡前用艾叶泡脚,增强御寒能力。

特殊人群照护

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每日固定时段测血压,晨练避开低温时段;关节炎患者佩戴护膝,避免受寒复发。

研学学生(自贡、宜宾等):书包内备围巾、干毛巾,出汗后及时更换;参与户外实践时戴帽子,防范头部受凉。

上班族:工位备披肩护肩颈,空调房温度调至20-22℃,避免与室外温差过大。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王海静 李雪艳 整理报道

综合自: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天气网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四川日报

编辑:郭幸鑫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