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增速跑进全国十个经济大省第二,四川凭什么?

日前,四川省统计局晒出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四川消费市场展现“硬实力”:今年1月至9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70.5亿元,同比增长5.8%。前三季度增速一路跑进全国前十个经济大省第二、全国前六,领先全国增速优势进一步扩大。

是什么支撑四川消费市场强力拉升?怎么看待“第二”“前六”的含金量?

消费热度逐季攀升

领先全国增速态势持续扩大

提振消费作为扩内需的“一号工程”,今年前三季度,四川消费市场走出了拉升上扬的强劲步伐。

逐季看:今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川社消零总额分别同比增长5.2%、5.9%、6.2%,消费市场稳步增长。

全国看:四川消费增速领先全国态势,从上半年的0.6个百分点,扩大到前三季度的1.3个百分点,领先幅度进一步扩大,直接带动四川消费增速在全国排名从上半年的第十三位拉升到第六位。

如果掰开大数据,会看到火热一片的消费市场中,其中有几个细分领域表现格外突出——

以旧换新“一马当先”。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等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带动下,前三季度四川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54.3%、11.3%、8.0%。特别是汽车消费方面,9月当月,全省限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8.3%;家电参与门店数量居全国第一,势头强劲。

促消费活动热火朝天。自年初以来,各级各类促消费活动一场接一场,前9月全省共组织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超2.4万场次,直接拉动销售额近1620亿元。作为举行促消费活动最集中的载体,商圈表现更为直接,国庆中秋假期前7天,春熙路商圈客流同比增长2.1%,营业额同比增长3.9%;成都SKP客流量同比增长23.2%,营业额同比增长48.5%,活动秀出变现“钞”能力。

新型消费活力涌现。一大批国内外演艺红人、赛事明星扎堆到四川办活动、搞比赛,今年以来已有超过9100场营业性演出在四川亮相,1—8月文体旅规上营收同比增长16%,1月至9月全省举办的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共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综合消费约100亿元,拉动效应显著。

消费市场稳步回升,活力潜力加快释放,今年前三季度,消费继续发挥全省经济“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精准施策、科学调控

直击消费市场堵点、痛点

10月18日,四川省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暂停,优化调整方案后续待定,消息一时间受到全国消费市场高度关注。

四川的“国补”政策变化之所以吸引全国消费者目光,其最关键原因在于,9月前全国大多数省份调整了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但四川政策力度不减,并将国补政策实施至四季度。

“受政策刺激,三季度省外来川购车超过5.18万辆,特别是9月全省以旧换新申请超10万辆,申请量较8月环比增长40%以上。”四川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让有限的财政资金最大程度发挥对消费的拉动作用,离不开四川年初以来对以旧换新政策开展的科学调控、精准施策:顺应消费者需求关切,分门别类制订国补政策,精准撬动消费市场。

今年以来全省汽车、家电数码、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换新量达1319万辆(件),带动消费超1327亿元,成为前三季度四川消费市场的最大增长点。

举全省上下之力坚定不移扩内需、促消费,今年四川瞄准消费市场堵点痛点重点突破,相互借力,力度空前、密度空前。

首次以省委全会的形式专题部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连续组织召开提振消费专题会议;四川相继出台多轮推动经济回稳向好措施政策,均涉及消费领域……“抓出特色,抓在关键发力点上,切实把市场变量转化为了一个个消费增量。”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说。

有细心的消费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全国各地举办的促消费活动多不胜数,而四川按四季不同气候特点推出春夏秋冬季度性的特色促消活动,按老人、学生、“粉丝团”等不同群体属性发放促消费的专项福利,按地方特色和地域属性推出超百个潮玩有趣的消费新场景,如此“玩法”实为新鲜,既有打动人心的消费温度,又有不断激发消费新需求的力度。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是个很好印证。八天假期,成都的人气肉眼可见的火爆:拿下高德平台“长假美食吸引力城市榜TOP10”“长假美景吸引力城市榜TOP10”;拿下美团平台“文旅消费TOP10目的地城市”全国第二;拿下携程、去哪儿平台“全国热门长途旅游目的地TOP10”全国第二、“最受外国朋友欢迎国内城市TOP10”全国第四……

假期屡屡登上各大榜单的背后,是今年以来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在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上的积累与沉淀,尤其是商文旅体跨界融合玩出新高度,一次次“出圈”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更多隐性的消费市场号召力——

借世运会巨大的赛事流量,四川第一时间发布多条精品消费路线,推出一批离境退税商店、“即买即退”商店,贴心附上消费券、打折促销福利等,让海内外朋友来川玩得舒心、吃得尽兴、买得畅快。

一张票根,串联起成都赛事、演出、展会、婚庆、景区、博物馆等46个领域,常态消费的票据成为新型优惠凭证,让观众不止于看一场赛事或演出,而是打通了“吃、住、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全场景,带给消费更多的“长尾效应”等等。

大力提振消费,离不开大流量的人气、商气,同时更需要打动消费者的底气。冲刺四季度,四川值得期待。

记者 陈碧红

编辑:王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