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八个中国医师节(8月19日)虽已过去月余,医者仁心的故事始终在每一天延续。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994年出生的康有梅医师用7年时间,从一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神经内科医生,用专业与温情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治病救人
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
初入神经内科病房时,曾有一名来自陇南文县的卧床患者,疾病已经困扰她多年。肢体震颤、僵硬让她无法正常穿衣吃饭,姿势步态异常,肌强直让她行走困难、常常摔倒。
面对病情,康有梅详细地为患者讲解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在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徐春燕的指导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药物治疗及康复方案,患者逐渐从卧床到自主站立、再到搀扶下缓慢行走。在随访中了解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震颤和僵硬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能够自主完成穿衣、吃饭等日常活动,步态也更加稳健。患者儿子后来专门赶到医院送上锦旗,并激动地告诉康有梅:“医生,我母亲又能像以前一样生活了,感谢你们让她重新找回尊严。”
“这句话深深触动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面对患者康复及家属的欣慰,康有梅深有感触。
捕捉细微线索
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在神经内科的临床工作中,疑难病例比比皆是,其诊疗过程更是对医者专业素养的极大考验。记得一位年轻男性患者主因言行异常1月就诊,因发病前有分手诱因,曾被考虑为“为情所困”,直至出现乱语、记忆及定向力障碍求治神经内科。未被表象束缚,结合症状特点大胆推测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经脑脊液检查,确诊自身免疫性脑炎中的抗NMDAR脑炎。
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后,康有梅通过免疫治疗,邀请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专家会诊并给予心理治疗支持,患者痊愈出院。
“唯有抽丝剥茧般探究本质,才能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康有梅在从事神经内科临床一线工作时,始终通过运用前沿知识,善于捕捉细微线索。
医者仁心
为患者点亮生命希望之光
忙于临床一线工作之外,康有梅还担任神经内科的教学秘书、基地班及全程班的教学老师,参加并完成省级及多所学校的督导工作,参与全国精神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技能竞赛指导老师,参加院部及川北医学院的说课比赛。在这个岗位上,每一位老师都肩负着培养未来医生的重任,医学的传承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
“每一次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听到家属真诚的感谢,以及学生们在成长中的点滴进步,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作了无尽的动力。”康有梅表示,将在神经内科“这个赛道”上继续坚守,以精湛的医术和仁爱之心,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李冬
编辑:刘敏校对:何泓岑
责编:何沂薇编委:陈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