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讣告
10月7日晚,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讣告。10月6日,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演员席旦同志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2岁。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于1953年,是以话剧、音乐剧、儿童剧为主体业务的国有艺术机构,在西南地区有重要影响。曾作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掌舵人的席旦,也为推动戏剧艺术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心血。
出身戏剧家庭
表演风格自然严谨
作为四川著名戏剧家席明真的长女,席旦出生在戏剧家庭,自幼时起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席明真青年时期积极投身进步戏剧活动,宣传抗日救亡;新中国成立后,席明真长期从事艺术行政领导,还进行川剧剧本创作和研究,参与了一批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和现代戏、新编历史剧的改编及创作。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席旦1959年9月考入专业戏剧学校学习,1961年9月分配到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参加工作,198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表演风格上,席旦的演绎自然、严谨、含蓄并具有一定深度,语音纯正、台词清晰、表现力与感染力赢得业内与观众的好评。在近四十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她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塑造了众多女性人物形象:《青年近卫军》中饰演邬丽娅,《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林媛媛,《槐树庄》中饰演金梅,《红泉岩》中饰演李玉英等等。
1992年担任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后,席旦同样坚持观照现实,以实干的风格带领院团前进。席旦认为,戏剧人要跟上时代步伐,深入生活,关心时事,不能吃老本,高扬时代主旋律。好的艺术精品就要具备较高的艺术性,要好看,要使普通观众也能接受,愿意走进剧场,这才是话剧工作者最愿意看到也最值得欣慰的事。
大胆创新求变
曾推动发掘艺人谭维维
作为第七任院长,席旦身处的戏剧发展阶段,面临种种挑战。在市场化发展的大潮下,影视剧和卡拉OK、录像厅等新兴娱乐样式的兴起,让传统的戏剧艺术受到冲击。戏剧人的自信和凝聚力都受到不小影响。
为激发院团活力,席旦推动了诸多创新之举。在她的大力推动下,话剧《辛亥潮》获得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话剧《船过三峡》获得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席旦带队赴英国演出,走出了中国话剧作品现当代题材赴欧洲演出的第一步;席旦开启四川人艺进行音乐剧的探索和实践,音乐剧《未来组合》获得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开创了四川人艺上演音乐剧剧目的先河。
校园题材音乐剧《未来组合》的创排,一改过去排戏找政府、找赞助的做法,大胆尝试独立制作人制,由主创通过四川人艺担保,向企业借款来完成创作和演出全过程。
为了找到与戏中人物吻合的中学生形象,席旦转变思路,向社会广招会唱会跳的学生来主演此剧。当时在四川音乐学院就读的谭维维被发掘出来。谭维维在剧中担任女主角,该剧从成都一直演到上海和北京,在全国巡演500多场。谭维维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代专业的音乐剧演员。
此外,《哪吒之魔童闹海》配音导演、角色李靖的配音演员陈浩也是在《未来组合》中被发掘,从音乐剧的新人逐步成长为知名配音导演。
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上,席旦还带领四川人艺开展艺术人才定向培育,与高校创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并且,推动院团学习借鉴国外表演训练方式,引入英式排练法,发掘演员潜力。
记者 郑志浩
编辑:王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