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规则、明边界、畅渠道! 四川网约车平台判责指引发布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中秋、国庆“双节”,迎来探亲、旅游出行高峰。为应对激增的出行需求,规范平台经营行为,切实保障广大驾驶员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公平、有序、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近日,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指导成都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协会制定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判责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推动平台判责更规范、更透明、更公正。

《指引》围绕费用争议、订单争议、服务质量争议以及不安全行车行为等常见纠纷类型,明确了平台判责的基本原则、程序规则和处置标准,旨在从制度层面防范“随意判责”“过度处罚”等问题,切实维护驾驶员正当权益。

一是坚持公平公正

防止平台“一家说了算”

《指引》要求平台公司判责须遵循依法合规、透明公开、过罚相当的原则,全面收集事实证据,听取司机陈述,确保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判责后须明确告知司机原因、证据及结果,并提供便捷有效的申诉复核渠道,防止判责被滥用或误判后无法纠正。

二是细化免责情形

保障司机“无责不担过”

针对费用、订单取消、服务质量等常见纠纷,《指引》系统梳理多种驾驶员免责情形。如因乘客原因未坐车、因道路管制或乘客指定路线导致绕行、因不可抗力或乘客过错取消订单等,驾驶员可不承担责任,有效避免“乘客投诉即判责”的简单化处理。

三是规范处罚措施

推动平台“过罚要相当”

《指引》明确平台处罚措施应与违规行为的后果、责任大小、过错程度相适应,严禁“轻微违规重罚”“初次违规一刀切”。鼓励平台采用“警告、扣分、培训、暂停接单”等组合罚则,分级分类处理,避免因一次判责影响司机长期生计。

四是拓宽投诉渠道

打通维权“最后一公里”

平台公司受理驾驶员判责纠纷后,需24小时内响应、3日内处理完毕,以客户端消息、短信、电话等告知结果。驾驶员若不满处置结果,可向行业协会、司机之家、社会调解组织反馈;仍不满的,可拨打12328、12345热线投诉并提供证据,或通过诉讼解决,形成“平台自管+行业调解+政府监督+司法救济”的多元纠纷化解体系。

《指引》的出台,是规范新业态发展、优化从业环境、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标志着网约车行业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导”转变,从“监管平台”向“服务司机”延伸,有利于进一步保障驾驶员合法权益,提升网约车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优质的出行服务。

编辑:王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