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张燕冰 摄影报道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90年前,3万勇士被40万敌军紧紧围困,命悬一线;90年后,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铭记,是最好的纪念。今年是四渡赤水战役胜利90周年。10月20日,由四川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研究和主持编撰的《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新书首发式,在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举行。
首发式现场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罗强,副主任何延政出席活动,党史专家熊华源、徐占权、蒋建农、李蓉等参加有关活动。泸州市委书记刘筱柳致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荣凌,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主编唐文金等先后发言。省委党史研究室一级巡视员何飚主持新书首发式,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裴泽庆主持专家座谈会。在泸州参加培训的省人大代表,省直有关部门、泸州和宜宾两地市县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和党史、文旅、文物等相关负责人,以及省内有关研究学者等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罗强、何延政、徐占权、蒋建农、李蓉等领导和专家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向省市有关党校、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及分院、省市公共图书馆及有关大中学校图书馆代表赠书,推动红色读物走进基层、贴近群众,让更多人从四渡赤水的英雄史诗中汲取奋进力量。
首发式现场
罗强在首发式上表示,90年前的四渡赤水战役创造了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运动战典范,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四川,这片长征路上的红色沃土,见证了太多震撼人心的伟大瞬间,110多天四渡赤水的辉煌征程,50余天辗转奔袭,6000多里胜利行军,每一步都铭刻着忠诚与坚韧、丈量着希望与信仰;“鸡鸣三省”会议上,“博洛交接”承前启后,推动中国革命走向独立自主的新阶段;白沙会议中,运动战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把“革命钥匙”,帮助红军如虎添翼。在川南大地上,红军川南游击纵队英勇奋战,有力策应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他强调,要宣传好四渡赤水在四川的英勇壮举,守护长征集体记忆、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首发式现场
《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历时一年多完成编撰,以丰富史料和生动笔触,系统梳理了红军在川作战路线、重大决策过程及军民鱼水深情,首次全景式呈现四渡赤水在四川的历史脉络,将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战斗史实作为四渡赤水历史叙事的重要内容进行讲述,再现了这支队伍的英勇奋斗历程,并对四渡赤水战役的精神价值作了探究。全书注重以物证史、相互印证,注重史话结合、话从史出,既收录战役电报、文献档案等珍贵资料,又融入“不摘霜橘一个红”“我要为红军带路”等感人故事,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大众可读性。
“《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的问世,又使我们在迈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增添了一本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长征故事的生动教材。”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这样评价,“历史叙事的目的,不是要把道理讲得越深奥越好,而是要使广大受众想听爱听,听得进去。在这方面,《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的编写者们用心地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成功。借此机会,我向他们致敬。”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研究员陈晋在祝贺视频中谈到:“《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一书用史话的形式,以确切的史料、平白如话的故事来还原和展现这段历史,有助于向大众宣传长征和长征精神。同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场景,从军事、政治、精神三重价值上表达四渡赤水的非凡意义。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四渡赤水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带着我们重温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研究员熊华源分享道。
编辑:曾璐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