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红心”的“镀金”之路

金秋时节,嘉陵江畔的苍溪县迎来红心猕猴桃丰收季。藤蔓交织的果园里,一颗颗红心猕猴桃如绿宝石挂满枝头,果农们忙着采摘、装运,笑意写满脸庞。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因这颗小小的果子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保护地,苍溪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39.5万亩,2024年产鲜果1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65亿元,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超13%。这颗从苍溪走向世界的“金果子”,正通过全链条的产业变革,带领群众走上一条坚实的致富路。

从“看天吃饭”到“智慧种植”

如今的苍溪,传统猕猴桃种植模式已经焕新,凭借智能温控大棚、物联网设备让种植告别了“看天吃饭”。在亭子湖现代农业园区,种植大户罗杰采用遮雨和新的嫁接技术后,猕猴桃病虫害大幅减少,商品果率达90%。

“果子价格可以卖得更高。”罗杰的信心来自市场的认可——去年平均收购价7元/斤,今年涨到8元/斤,150亩猕猴桃的年产值可达300余万元。

科技创新驱动让红心猕猴桃产业“加速腾飞”。近年来,该县建成全国首个红心猕猴桃科技创新中心、猕猴桃研究院及中国—新西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苍溪工作站,并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四川农业大学等12家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先后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1项、授予专利23项。

此外,该县还成功选育“红阳”系列新品种11个,推广应用避雨栽培等新技术10余项,新增绿色生态园3.5万亩,实现亩均产量1.5吨。

从“一颗鲜果”到“多元产品”

在苍溪县猕猴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里,一颗颗猕猴桃经过预处理、调配、杀菌等工序,变成一瓶瓶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猕猴桃系列产品。该公司目前每年收购猕猴桃鲜果2000余吨,7条生产线加工成猕猴桃果汁、果酱等十大类50余个规格的产品。

“通过在本地直接收购猕猴桃鲜果,再加工成果汁、果脯,不仅企业收益增加,果农们的收入也有了保障,1斤猕猴桃靠加工增值,果农至少多赚1元钱。”总经理刘发云说。

苍溪县先后引进培育广元果王、苍溪圣丰等龙头企业7家,开发猕猴桃果酱、果汁、果酒等十大系列58种精深加工产品,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加工集群。2024年,该县猕猴桃精深加工产量达2万吨,产值8亿元。

苍溪县依托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旅游业,建成红心猕猴桃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休闲农庄187家,通过第三产业增加收入近10亿元。

从“深闺果品”到“国际品牌”

如今,苍溪红心猕猴桃已远销21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注册商标54个,入选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全国“土特产”名录,连续8年入选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品牌价值提升至80.99亿元。

与此同时,苍溪县还建立了“生产有记录、投入有台账、产品有标识、质量可追溯”的标准化体系,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溯源管理平台,一码整合生长周期、检测报告等信息,实现全过程透明化监管。

在健全制度推进规范保护方面,苍溪县出台《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保护机制》《红心猕猴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强化跨部门综合监管,与巴中、都江堰等地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

销售模式也在发生新变化。借助东西部协作之力,“中国播谷”正不断激发乡村无限潜能,470余名“村播”、35个直播团队以直播形式让“苍溪好物”飞出大山。苍溪构建的“线上电商+线下零售”多元销售体系,让订单源源不断发往全国。

从“传统种植”到“新农人引领”

三代新农人的故事见证着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70后的梁兴玉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苍溪人,1992年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品工程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原国营苍溪县猕猴桃食品饮料厂副厂长。

1999年企业改制后,梁兴玉临危受命组建苍溪县猕猴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他带领企业团队研发生产出猕猴桃浓缩汁、猕猴桃果肉饮料等十大系列50余个产品,申请专利技术60余项。如今,梁兴玉的儿子梁程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乡子承父业。

80后的浙江人周政寰在东西部协作政策感召下,远赴苍溪创业,2022年投资2000万元引进黄肉猕猴桃“猕掌柜”,并在岳东镇青龙园区种植600亩猕猴桃幼苗,采用先进栽培技术的新品种猕猴桃树苗株株挺立,长势喜人,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农业活力。同时,他还采取“授权种植+保底收购”模式同农户合作,并建立了猕猴桃产供销一体化平台。

“苍溪是猕猴桃之乡、猕猴桃优生区,在我销售的水果中,猕猴桃占了绝大部分。”周政寰说。在苍溪,像周政寰这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他们用知识和技术改变传统农业,让猕猴桃产业更加兴旺。

红色的果心,金色的梦想。这颗起源于苍溪的小小猕猴桃,正串起一条越来越长的产业链,铺就一条越来越宽的致富路。

王韬

编辑:何泓岑校对:石雪芹

责编:何沂薇编委:陈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