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花红艳艳 团结之树绿盈盈——记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青川县乔庄镇人民政府

“小朋友们,我们来玩成语接龙吧,第一个成语是卧龙藏虎,大家依次接上!”“虎虎生威”“威名远扬”……10月19日,青川县乔庄镇秦兴社区阅读室里,“爱心妈妈”杨海英带着辖区留守儿童玩游戏,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踊跃作答,不时通过手表电话向在外工作的父母“炫耀”成绩。

乔庄镇辖区面积349.44平方公里,辖25个村(社区),总人口4.83万,有汉、回、满等16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0余人。2020年以来,该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探索形成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新路径,各族群众和睦共处,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优美乐章。今年9月,乔庄镇人民政府被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党建领航凝心擘画“同心圆”

党员马凤是一名回族姑娘,在秦兴社区工作期间,她将爱心奉献给辖区群众,常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展社保认证上门服务。每年各类节日庆祝活动上,马凤总是热情洋溢地向邻里亲朋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长期以来,乔庄镇将民族工作深度融入发展规划,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党员干部教育,通过举办坝坝会协商、田间地头讲解等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开展理论学习、政策宣讲等,现场向群众答疑解惑,引导群众凝聚民族团结共识。

同时,创新“党建+民族团结”模式,以城市社区为主阵地,设立知识大讲堂,开展民族政策大讲堂,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奏响民族团结与同心向党时代强音。

围绕就业增收,优化“政策+技能+岗位”服务链,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春风行动”等线下招聘,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开展专车“护岗”服务12次,带动2300余人稳定就业。

培根铸魂文化沁润促认同

有人带来大米,有人捧上花生、红枣……每年腊八节,乔庄镇各族群众都会自发地聚在一起,熬制象征吉祥与团圆的腊八粥。

不仅如此,大家还会把满载着邻里关爱和节日祝福的热粥打包分装,穿过大街小巷,送到辖区内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以及其他需要关怀的群众手中。

“我们在团结友爱的环境中生活,感觉日子比腊八粥还香甜。一碗腊八粥,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大家的心紧紧相连。”每年都喝到腊八粥的环卫工人郑学兴感叹道。

乔庄镇深挖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有机融合,扎实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结合“我们的节日”,组织开展“端午包粽”“民族美食节”等民俗活动,邀请各族群众共庆佳节、共叙情谊;培育歌曲舞蹈、文化体育等社团组织,广泛开展各类惠民演出和公益活动……

暖心服务共筑便民“幸福圈”

行走在乔庄镇,无论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是普通居民,大家都热忱帮助他人。

“孙大爷,手机上有没有下载反诈软件?”“赵阿姨,这几天降温,一定要注意添加衣物哦。”……作为万众社区第十四网格的网格员,尹明慧恪尽职守,时刻关注老人生活细节,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中。

“邻里之间有啥不愉快了,都愿意找我聊一聊。”在方维社区,乐于助人的居民黑正美常常帮助居民化解矛盾纠纷。在她看来,这份“叨扰”源自信任。

这些温暖的画面时常出现。

一直以来,乔庄镇着力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打造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便民大厅、“石榴籽”书屋、文明实践站为支点的“15分钟综合服务圈”;组建25支“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设立“石榴籽调解室”,推行“社区+楼栋”网格服务,精准解决各族群众民生、教育、医疗等急难愁盼问题,用“零距离”服务架设民族团结“连心桥”。

“感谢党委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送来温暖。”77岁的虎仕富膝下无子女,属于特困供养人员。随着年事渐高,他的身体状况日益欠佳。“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主动伸出援手,将他列为重点关怀对象,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

时光荏苒,岁月流淌,乔庄镇时刻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服务各族群众的互嵌融居品牌,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有力促进了辖区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吕梅

编辑:何泓岑校对:石雪芹

责编:何沂薇编委:陈静秋